时间: 2025-04-27 12:23: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2:23:34
阳春曲·闺怨
妾身悔作商人妇,
妾命当逢薄幸夫。
别时只说到东吴,
三载余,却得广州书。
我后悔嫁给了商人,
我的命注定要遇到薄情的丈夫。
离别时他只说要去东吴,
三年多以后,却收到了来自广州的信。
徐再思,元代杂剧作家和诗人,字子华,号千里,山西人。他在元代文学中有着重要地位,以曲词和杂剧作品著称,风格多样,情感细腻。
《阳春曲·闺怨》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时期。诗人通过女性的视角,表达了对丈夫薄情的无奈与悔恨,反映了当时女性在婚姻中的困境。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女子内心的孤寂与悔恨。开篇“妾身悔作商人妇”直接表明了她的心声,表露出对婚姻的不满和对生活的无奈。接着,诗人用“妾命当逢薄幸夫”进一步揭示了她与丈夫之间的情感隔阂,表现出命运对她的不公。
在时间的描绘上,诗中提到“别时只说到东吴,三载余,却得广州书”,通过时间的推移,显示出丈夫的失信与薄情。在她期待的三年中,丈夫从未如约回归,反而收到了来自广州的信件,暗示着他可能的失踪或不忠。这种情感的流转和时间的无情,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悲伤的气氛。
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体现了徐再思在描写女性情感上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洞察。它不仅让人感受到个体的苦闷,也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地位的压迫。
整首诗围绕着女性在婚姻中的无奈与悔恨,展现了个人情感的悲剧与命运的无常,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不公。
诗中女主后悔的对象是什么?
“三载余,却得广州书”中“广州书”象征什么?
答案:
徐再思的《阳春曲·闺怨》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女性的情感困境,但徐再思更侧重于对薄情丈夫的控诉,而李清照则更多展现了对逝去爱情的怀念。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既有共鸣,又各具特色。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徐再思的《阳春曲·闺怨》,并通过多维度的解析来把握其艺术魅力与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