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41:12
原文展示:
和郑户部宝集丈室二首
作者: 陈师道 〔宋代〕
远游游则远,安心心已安。
茅茨更何事,一坐五年宽。
客来问法要,示以无所还。
勿云空生默,听者不胜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安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们内心世界的探讨。远游意味着身心的远离,但内心却因安定而宁静。茅草屋中,诗人反思生活的意义,坐在这里已经五年,心境宽广。来访的客人询问修行的要义,诗人则告诉他无所依恋。不要以为空洞无物的沉默就是无言,实际上听者会感受到难以言表的深意。
注释:
- 茅茨:指用茅草搭建的屋子,象征简朴的居住环境。
- 法要:指修行的要义或重要法门。
- 空生默:指内心的空灵与沉默,强调一种超越言语的境界。
- 不胜言:听者感受到的深刻感受难以用言语表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是宋代著名的诗人,生于南宋时期,擅长诗歌和散文。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性内心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身修行状态的思考,表明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精神世界的探求。诗作中隐含着对社会喧嚣的反思,表达了诗人追求内心平静的决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朴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理,诗人通过对远游和安宁的思考,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感悟。前两句中,诗人以“远游”来引入自己的反思,虽然身处远方,但内心却已安定,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接着,诗人以“茅茨”描绘出自己简朴的居住环境,强调了内心的宽广与安逸。最后两句中,诗人回应客人的询问,告诉他真正的修行在于无所依恋,暗示了内心的空灵与深邃。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独特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远游游则远:远游的结果是远离,暗示身体与内心的分离。
- 安心心已安:虽然身处远方,但内心却已获得安宁。
- 茅茨更何事:在茅草屋中,生活如此简朴,实际上还有什么其他的重要事呢?
- 一坐五年宽:在此处静坐已经五年,心境变得宽广。
- 客来问法要:有客人前来询问修行的要义。
- 示以无所还:向他展示的是一种无所依赖的境界。
- 勿云空生默:不要以为无言的沉默就是空洞。
- 听者不胜言:听者会感受到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深刻。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远游游则远,安心心已安”形成对仗,增添了韵律感。
- 比喻:用“茅茨”比喻简朴的生活,强调内心的富足。
- 反问:通过“更何事”反问,突显出内心的宁静。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内心的安宁与外在的远游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深邃,表现出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意象分析:
- 远游:象征对外界的探索与对生活的思考。
- 茅茨:代表简朴的生活方式与内心的富足。
- 法要:隐喻修行的真谛,强调内心的悟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远游游则远”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远方的向往
- B. 身心的分离
- C. 对生活的否定
- D. 追求名利
-
诗人认为真正的修行在于什么?
- A. 物质的积累
- B. 名利的获得
- C. 无所依赖的境界
- D. 争论与辩论
-
“勿云空生默”意在强调什么?
- A. 沉默是金
- B. 没有话可说
- C. 内心的深刻与丰富
- D. 生活的乏味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同样表达了对自然与内心安宁的渴望。
- 孟浩然的《春晓》:描绘了宁静美好的自然环境,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对比:
- 陈师道与王维的作品都涉及到自然的描写与内心的探索,两者都展现了一种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但王维的诗更为婉约,而陈师道则更为直白。两者在艺术风格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陈师道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