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洗手作羹汤。下一句是

洗手作羹汤。下一句是

时间: 2025-05-03 10:29:06

诗句

未谙姑食性 查看原文>>

这段话出自唐代王建《新嫁娘词》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译文

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来作羹汤。 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注释

赏析

  中唐人以白描叙日常生活,往往曲尽人情。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写洞房花烛夜后的新嫁娘,令人过目不忘;王建《新嫁娘词》内容如朱诗之续,艺术上亦不相让。   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夫婿称心还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古代女子过门第三天(俗称“过三朝”),照例要下厨做菜,这习俗到清代还保持着,《儒林外史》二十七回:“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画眉入时固然重要,拿味合口则更为紧要。所以新媳妇总会有几分忐忑不安的。   “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原因很简单:“未谙姑(婆婆)食性”。考虑到姑食性的问题,颇见出新妇的精细。同样一道羹汤,兴许有说咸,有说淡。这里不仅有个客观好坏标准,还有个主观好恶标准。“知己不知彼”,是不能稳操胜券的。她需要参谋,还要考虑谁来参谋。夫婿么,十个男儿九粗心,他在回答母亲食性问题上,也许远不如对“画眉深浅”的问题来得那么叫人放心。而女儿才是最体贴娘亲的,女儿的习惯往往来自母亲的习惯,食性亦然。所以新嫁娘找准“小姑”。味”这东西,说不清而辨得出,不消问而只须请“尝”。小姑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总未成年,还很稚气。她也许心想尝汤而末敢僭先的,所以新嫂子要“遣”而尝之。姑嫂之间,嫂是尊长。对夫婿要低声问,对小姑则可“遣”矣。情事各别,均应服从于规定情景。这两句切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定的生活情境,写得细腻传神。   诗人写到“尝”字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读者去补充了。这样反觉余味无穷,体裁的限制转化为表达的优长。由于诗人善于描写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理,寥寥几笔便勾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慧黠的新嫁娘的形象,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相关查询

苦寒行 古剑歌 紫阳山飞来石歌 吴庸关 其二 吴庸关 其一 泺州 游天宫寺 渔父词四首 其二 渔父词四首 其一 自题画竹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雨字头的字 亠字旁的字 博采众议 和丸 惨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爬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玲的成语 蝇趋蚁附 阳精 幾字旁的字 封胡遏末 包探 无尽无休 耙耱 王字旁的字 否终复泰 贯开头的成语 游谈无根 儿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