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8:08: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8:08:00
紫阳山飞来石歌
作者: 黄曾 〔清代〕
紫阳山头境胜绝。何年飞来石兀突,
坤灵盘礴螭肠结。离龙当门骨为热,
苔衣簇绣色光洁。棱棱秋气霜华刷,
精英内孕灵髓澈。尖风作势欲颃颉。
初疑越阳老松变,倏忽虬鳞莽莽蟠孤窟。
又疑玉绳结解星精跌,太白峰头张两翮。
不然武城一夜震雷拔,惊起鹰头出山穴。
又不然作桥填海秦法烈,神人鞭石石流血。
黠者逃之作屼,游人摩挲认环谲。
蹴之以足势欲活,石似有言不能说。
神耶妖耶两无决。君不见,霜鸿雨燕非顽拙,
常山鹊印是谁掣。天地精华受自物,
混沌有窍石有魄。观此令我疑顿析,
手携蕉片坐幽凸。芳萝絷翠烟痕湟,
夕影鸦翻红一抹。
紫阳山顶的风景绝佳,不知何年飞来的这块石头高耸入云,
它像大地的灵气在盘旋,像龙的肠胃般纠缠。
在龙的门口,石头的骨骼散发着热量,
苔藓覆盖其上,绣般的颜色光洁而美丽。
秋天的气息如霜华般洗刷石面,
精华在内部孕育,灵气透彻而清澈。
尖锐的风势仿佛要冲洗而过,
我初以为是阳光下的老松变形,忽然间却见到虬龙般的鳞片在孤窟中盘旋。
又怀疑是玉绳解开,星辰的精华坠落,太白峰头展翅飞翔。
不然是武城一夜的震雷拔起,惊动了山中的鹰头。
又不然是用秦王法令填海造桥,神人用鞭子抽打石头,石头流出鲜血。
聪明的人逃之夭夭,游人摩挲着石头识别其中的奇异。
踢一下石头似乎想要让它活过来,石头却似乎有言却无法言说。
是神还是妖,谁也说不清。
你难道没看到,霜中的鸿雁和雨中的燕子并不笨拙,
常山的喜鹊印记又是谁在拉扯呢?
天地的精华来自于万物,
混沌中有窍,石头有灵。
这一切让我疑惑不已,
我手握蕉片坐在幽静的石台上。
芳香的藤萝缠绕着青翠的烟痕,
黄昏的影子像乌鸦般翻飞,红色的晚霞一抹而过。
作者介绍:黄曾,清代诗人,生于江南,才情出众,擅长山水诗,崇尚自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黄曾游览紫阳山时,受到自然景观的启发,表达了他对神秘自然的思考和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紫阳山飞来石歌》是一首以景抒情的山水诗,黄曾通过对紫阳山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秘与雄伟。在诗中,飞来石不仅是自然的奇观,更象征着天地的灵气和人们的思考。诗人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想象力,通过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诗的开头以“紫阳山头境胜绝”引入,极大地抒发了诗人对山景的赞美,接着逐渐展开对飞来石的神秘性探讨。诗中多次运用疑问句,如“何年飞来石兀突”,以此引导读者的思考,让人对这一自然奇观产生好奇与敬畏。
随着诗的推进,诗人通过对飞来石的形态、气候的描写,以及与其他自然现象的对比,构建出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诗中提到的“尖风”、“霜鸿”、“雨燕”等意象,营造出一个富有生命和活力的自然环境,为整首诗增添了动感。
在对飞来石的描述中,诗人思考了自然的奥秘与人类的渺小,表达了对天地精华的感悟。结尾处,诗人描绘了坐在石台上思考的情景,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沉思与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气韵生动,情感真挚,展示了黄曾作为一位山水诗人的独特视角以及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中间省略部分,继续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紫阳山的飞来石,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神秘与美丽,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天地精华的感悟,以及对自然奥秘的探索。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飞来石”象征什么?
A. 人的智慧
B. 自然的奇迹
C. 历史的沉淀
作者黄曾生活在哪个朝代?
A. 唐代
B. 宋代
C. 清代
诗中“秋气霜华”表现了什么样的季节特点?
A. 春天的生机
B. 夏天的炎热
C. 秋天的清寒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