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偶题三首

《偶题三首》

时间: 2025-05-07 17:03:00

诗句

郑兴亲未葬,张籍眼多昏。

何时解印绶,归去卧山村。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7:03:00

原文展示:

郑兴亲未葬,张籍眼多昏。何时解印绶,归去卧山村。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郑兴的亲人还未安葬,张籍的眼睛已经昏花。什么时候能够解下官印,回到山村去隐居。

注释: 字词注释:

  • 郑兴:人名,具体身份不详,可能是一位官员或士人。
  • 亲未葬:指亲人去世后尚未安葬,可能因为战乱、贫困或其他原因。
  • 张籍:唐代著名诗人,此处可能指诗人自己或另一位同名人物。
  • 眼多昏:眼睛昏花,可能指年老或长期劳累所致。
  • 解印绶:解下官印,指辞去官职。
  • 归去:回到家乡或隐居之地。
  • 卧山村:隐居在山村之中。

典故解析:

  • 郑兴亲未葬:可能暗指社会动荡或个人困境,导致亲人无法安葬,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 张籍眼多昏:可能借用张籍的形象,表达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或是对时代变迁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北宋初年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质朴自然。此诗可能作于诗人对官场生活感到厌倦,渴望归隐之时。 创作背景: 此诗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可能是诗人身处官场,目睹或经历了种种不如意后,产生了归隐的念头。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首句通过“郑兴亲未葬”暗示了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困境,而“张籍眼多昏”则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后两句“何时解印绶,归去卧山村”直接抒发了诗人渴望辞官归隐的强烈愿望,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郑兴亲未葬:通过郑兴的亲人未葬这一具体事件,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困境。
  • 张籍眼多昏:借用张籍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或是对时代变迁的无奈。
  • 何时解印绶:直接抒发了诗人渴望辞官归隐的强烈愿望。
  • 归去卧山村: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借代:通过郑兴和张籍的形象,借代了诗人自己的情感和境遇。
  • 对比:通过“亲未葬”和“眼多昏”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郑兴亲未葬:社会动荡和个人的困境。
  • 张籍眼多昏: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和对时代变迁的无奈。
  • 解印绶:辞官归隐的愿望。
  • 卧山村: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郑兴亲未葬”暗示了什么? A. 社会动荡 B. 个人困境 C. 两者皆是
  2. “张籍眼多昏”中的“张籍”是指: A. 诗人自己 B. 唐代著名诗人 C. 另一位同名人物
  3. 诗中“解印绶”的意思是: A. 辞去官职 B. 解下官印 C. 两者皆是
  4. 诗的最后一句“归去卧山村”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 A. 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B.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C. 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答案:1. C 2. B 3. C 4.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陶渊明《归园田居》: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王禹偁《偶题三首》与王维《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王禹偁的诗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个人困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王禹偁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赏析。
  • 《王禹偁诗集》:收录了王禹偁的全部诗作,是研究王禹偁诗歌的重要资料。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初夏江村 咏梅九首 竹枝歌(六首) 句 其二 句 其一 南乡子 其一 清平乐 雪 忆秦娥 季温老友归樵阳,人来闲书,因以为寄 醉蓬莱 力修宝学贤表宴胡明仲侍郎,遣歌姬来乞词,作醉蓬莱令歌之 忆秦娥·秋寂寞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恬开头的成语 不易之道 恶作 辰字旁的字 蛮俗 髟字旁的字 悔其少作 头没杯案 煞台 梦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立少观多 发瞽振聋 没事找事 齒字旁的字 横无忌惮 寮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臆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口字旁的字 锦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卝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