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17: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17:03
刘备孙权岂可忘,南来举趾遽扬扬。
刘琮脱用王威计,送死何须到武昌。
刘备和孙权的恩怨,怎能轻易忘却?
他们从南方来,气焰汹汹,扬名立万。
刘琮使用了王威的计谋,
送死又何必跑到武昌去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陈普为宋代诗人,擅长律诗和古诗,诗风多样,常以历史为题材,表现出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感悟。他的作品常常饱含历史的沉重感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朝代更替,社会动荡。诗人通过回顾三国时期的历史,反映出对权力、战争和人性的思索,寄托了对时局的感慨和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思考。
这首《咏史 其五》的主题在于历史的教训和对权力斗争的反思。开头两句提到刘备和孙权,表明了历史人物间的恩怨与纷争,显示出历史的复杂性。诗中“南来举趾遽扬扬”描绘了南方势力的崛起,带有一种自得和骄傲的气息,表现出对权力膨胀后的狂妄态度。
接下来的句子转向刘琮,提到其“脱用王威计”,暗示了刘琮在权力斗争中采取的策略和手段。然而,最后一句“送死何须到武昌”则带有一种讽刺和绝望的情绪,暗示了在权力游戏中,许多人的牺牲都是无谓的,甚至是自找死路。整首诗通过历史人物的命运,深刻反映了权力的无情和历史的教训。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三国历史人物的回顾,探讨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历史的无情,表达了对无谓牺牲的批判和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两位重要人物是谁?
a) 曹操和王威
b) 刘备和孙权
c) 刘琮和武昌
诗中提到“送死何须到武昌”反映了什么情感?
a) 自豪感
b) 无奈与批判
c) 欢喜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