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4:39: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4:39:33
送炯竺庵之宁波都纲
作者: 王绂 〔明代〕
师本学佛徒,而我忝从仕。
儒墨虽不同,崇教各鸣世。
溯流求其原,要亦无二致。
皇朝设僧司,统属官府例。
自非名胜流,此职良不易。
师今预兹选,领命辞丹陛。
都城雪初晴,越水春将媚。
斋馀只翻经,公退但哦偈。
难忘北阙心,广演西乾意。
惭余老无成,素餐糜廪饩。
终当效季真,共结方外契。
这首诗的内容可以翻译为:
我的老师本是学佛的,而我却不情愿地做官。儒家和墨家虽然不同,但崇尚的教义在世上都有其道理。追溯其根源,其实并没有两样。皇朝设立了僧司,归属于官府的制度。若不是名胜的流派,这个职位实在不好做。老师现在被选上,接受了命令,告辞于皇帝陛下。都城的雪刚刚晴,越水的春天即将来临。斋戒之后只翻看经文,公退之后便只在吟哦偈语。难以忘怀北阙的心情,广泛地宣扬西方的道理。惭愧自己年纪已大却无所成就,过着简单的生活,吃着粗糙的食物。终究还要效仿季真,结交那些超脱尘世的契约。
王绂,明代诗人,生于明朝中期,字子安,号尧峰,江苏人。他的诗风豪放,常有哲理思考,尤其对佛教和道教的理解深刻。
此诗写于王绂送别他的老师炯竺庵去宁波任职之际,表达了他对老师的敬仰和对自己仕途的深思,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僧侣与官员关系的复杂态度。
《送炯竺庵之宁波都纲》是一首充满哲理的送别诗,诗中通过对比和反思,表现了王绂对人生和职业的思考。开篇便以"师本学佛徒,而我忝从仕"引出主题,表达了自己对师者的敬重与自己仕途的犹豫。接下来,诗人透过儒墨的不同,揭示了两者背后的共同追求,体现出一种包容的思想。
诗中提到“皇朝设僧司”,表达出对僧侣与官府关系的无奈,显示出当时僧侣在世俗社会中的尴尬地位。王绂以“都城雪初晴,越水春将媚”描绘出宁波美丽的自然景象,寓意新生活的开始。在后续的斋戒与翻经中,诗人流露出对修行的重视与对世俗的淡泊,尤其是“惭余老无成,素餐糜廪饩”,更是对自我价值的反思与谦卑。
最后以“终当效季真,共结方外契”作结,展现出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向往。整首诗在送别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既表达了对老师的惜别之情,又反映了对人生道路的思考,情感真挚而深邃。
整首诗通过对比师生关系、对佛教的崇尚与对仕途的反思,表现了王绂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和对超脱世俗的向往,体现了深厚的哲理与情感。
王绂在诗中表达了对哪种思想的尊重?
A. 道教
B. 儒教
C. 佛教
D. 墨教
诗中“皇朝设僧司”指的是什么?
A. 僧侣的独立
B. 僧侣归属官府
C. 僧侣的权力
D. 僧侣的荣耀
“惭余老无成”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自豪
B. 骄傲
C. 愧疚
D. 忧伤
答案:1. C;2. B;3. C
可以对比王绂的这首诗与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两者都是送别诗,但王绂更多地体现出对佛教的思考,而李白则更侧重于友情之情。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不同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送炯竺庵之宁波都纲》的诗意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