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2:55: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55:12
颂古十七首
作者: 释宗演 〔宋代〕
潭不见,龙不现,亲到龙潭须活荐。
莫学承虚接响人,守株待兔亡机变。
知机变,盏子扑落地,楪子成七片。
在潭水中看不见龙的踪影,来到龙潭却不能亲眼见到。要想在龙潭中看到龙,就需要积极主动。
不要学习那些空谈虚无的人,像守株待兔一样等待机会的来临。
懂得变通的人,像打翻了盏子,瓷片四散成七片。
“守株待兔”出自《战国策》,讲述了农夫偶然得兔的故事,后来成为比喻不思进取,只等待好运的成语。
释宗演,宋代高僧,精通佛教哲理,诗词作品多围绕人生哲理和自然景观,风格清新洒脱。
《颂古十七首》是释宗演对古代哲理的感悟,表达了对生活和机遇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生价值的追寻。
这首诗采用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尤其是在探讨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机遇与挑战时。开篇便用“潭不见,龙不现”引出主题,强调了机会往往不是轻易可见的。接着以“守株待兔”的典故警示人们,安于现状、等待机遇的态度是不可取的。通过“知机变”的表述,诗人鼓励人们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以应对瞬息万变的环境。最后用“盏子扑落地,楪子成七片”形象地展现了变动和不确定性,暗示了在追求机遇时所需的勇气和智慧。整首诗不仅反映了佛教哲理中的因果法则,也揭示了人生的复杂与机遇的珍贵,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在生活中要积极主动,灵活应变,不应被动等待机会的降临。它传达了一种对人生机遇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态度的反思。
“潭不见,龙不现”指的是什么?
A. 机会难以察觉
B. 水潭干涸
C. 龙的真实存在
D. 人生的无奈
“守株待兔”意指:
A. 坚持努力
B. 不思进取
C. 随机应变
D. 安于现状
答案: 1.A 2.B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更侧重于静谧的自然之美,与释宗演的哲理思考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