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6:18: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18:44
六州歌头 书扪舌录后
作者: 黄公渚 〔近代〕
燕云北望,返璧是何年。
铜驼圮,金鳌黯,莽烽烟。
事难言。多少新亭恨,
三辅地,衣冠族,成大错,
支残局,遂偏安。
降将纷纷十万,
横磨剑一夕萧然。
只三河年少,矢尽继空弮。
被发伊川。岂关天。
念矛头米,盾头墨,空慷慨,
欲心燃。南烬录,东华纪,
北盟编。蔚奇观。
此是千秋业,备心史,
副名山。宜窃愤,非吾党,
莫轻传。
闻道划江议定,
甘小腆宁阻投鞭。
镇填胸块垒,起坐不能眠。
泪涌如泉。
全诗翻译:
我仰望北方的燕云,不知道回到故乡的那一年究竟是何时。铜驼已倒,金鳌暗淡,战火纷飞,令人难以言喻。多少人在新亭中留下恨意,三辅之地,衣冠楚楚的族人们,竟成了大错,支撑着残局,安于现状。降将纷纷而至,十万武士,刀剑磨砺,却在一夜之间变得萧条。只有年轻的三河人,箭矢已尽,仍在空中射击。被发之人走在伊川,难道这与天意有关?想着矛头与米,盾头与墨,空自慷慨,心中欲火燃烧。南方的历史,东华的纪实,北方的盟约,都是奇观。这是千古的事业,备心记录,名山副名,宜感愤怒,非我党,莫轻言传。听说划江而定,甘愿小心翼翼,宁愿阻止投鞭。心中的块垒填满,坐卧难以入眠,泪水涌出如泉。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黄公渚,近代诗人,以其豪放的诗风和深厚的历史感著称,常以历史为题材,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动荡的年代,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心和对历史的思考,融合了个人情感与历史事件,表现出深切的家国情怀。
《六州歌头》是黄公渚以历史为背景,表达对时局的感慨与对家国的忧虑之作。开篇以“燕云北望”引入,画面感极强,仿佛诗人身临其境,直面历史的沧桑与变迁。铜驼和金鳌的意象交织出繁华已去的无奈,战火的烽烟映射出那个时代的动荡与无常。
诗中“多少新亭恨”一句,暗示了历史的悲剧和人们心中的怨恨,令人感受到历史的重压。接着,作者提及投降的将领与年轻的士兵,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着国家的危机与希望并存。
“泪涌如泉”的结尾,情感达到高潮,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关怀与无奈,令人感同身受。整首诗在用词上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个人的情感,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与强烈的爱国情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家国命运的忧虑,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愤慨,展现出浓厚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六州歌头》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黄公渚
C) 杜甫
答案: B) 黄公渚
诗中提到的“铜驼”象征什么?
A) 繁华
B) 战争
C) 交通工具
答案: A) 繁华
诗中“泪涌如泉”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悲痛
C) 愤怒
答案: B) 悲痛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比较黄公渚的《六州歌头》与李白的《将进酒》,前者侧重于历史的反思与忧虑,后者则表现出豪放的个性与对人生的畅想,两者在情感基调和历史观上有所不同。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