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瑞鹤仙 其二 嘲博见楼

《瑞鹤仙 其二 嘲博见楼》

时间: 2025-05-01 01:44:37

诗句

倚阑观四远。

近有客登临,故相磨难。

山形欠舒展。

小峰峦云树,晦明更变。

江淮楚甸。

又何曾、分明在眼。

但临深、自觉身高,未可便名博见。

休辨。

吾心乐处,不要他人,共同称善。

痴儿浅浅。

因他谩说一遍。

问还知宴坐,回光收视,大地河山尽现。

待于中、会得些时,举觞奉劝。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4:37

原文展示

瑞鹤仙 其二 嘲博见楼
作者: 吕胜已 〔宋代〕

倚阑观四远。近有客登临,故相磨难。
山形欠舒展。小峰峦云树,晦明更变。
江淮楚甸。又何曾分明在眼。
但临深自觉身高,未可便名博见。
休辨。吾心乐处,不要他人,共同称善。
痴儿浅浅。因他谩说一遍。
问还知宴坐,回光收视,大地河山尽现。
待于中会得些时,举觞奉劝。

白话文翻译

我倚着栏杆观望四周,远方景色尽收眼底。近处有客人登上高楼,故而我感到些许磨难。
山的轮廓略显收敛,小峰峦、云树在阳光与阴影中交替变化。
江淮和楚地的景象,何曾真正清晰地映入眼帘?
但我在深处自觉身高,未必能称得上见多识广。
不必去辨别。我的心在快乐的地方,不需要他人共同称赞。
痴儿只是一味地说着。
问你还知宴坐的情景,回光收视时,大地河山都尽在眼前。
等待在其中会得些时光,举起酒杯敬酒。

注释

  1. 倚阑:靠在栏杆上。
  2. 磨难:在这里指的是思考和感受的辛苦。
  3. 江淮楚甸:指江淮地区和楚地,古指的是南方的风景。
  4. 临深自觉身高:在深处亲自感受到的高度。
  5. 痴儿:愚钝的人,这里指那些肤浅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吕胜已,宋代诗人,擅长词作,作品多描写山水、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当时社会动荡之际,诗人通过观察自然与人事,表达内心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瑞鹤仙 其二 嘲博见楼》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起初,诗人倚栏远眺,描摹出一幅山水相间的美丽画卷,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感慨。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反思自身的处境,意识到即使身处高处,也未必能真正看清世界的全貌。这种对“见多识广”的质疑,反映出诗人对世俗价值观的抵触,以及对内心真实感受的珍视。

诗中提到的“吾心乐处,不要他人”,展示了诗人对自我内心的追求,强调了内心的宁静和快乐比外界的认可更为重要。这种情感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追求外在成就时,不要忽视内心的声音。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倚阑观四远”:描绘诗人观景时的姿态。
    • “近有客登临,故相磨难”:提到他人登楼,感受到对比带来的思考。
    • “山形欠舒展”:山的形态不够开阔,暗示人生的局限。
    • “小峰峦云树,晦明更变”:描写自然景色的变化,象征人生的无常。
    • “但临深自觉身高”:在深处的思考让诗人感到自己心灵的高度。
  2.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高楼与自然的对比,强调内心的深度和视野的局限。
    • 隐喻:山水象征人生的复杂与变化。
  3. 主题思想:强调内心的满足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反映对世俗观念的反思与超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栏杆:象征观望与思考的角度。
  2. 山形:象征人生的境界与局限。
  3. 江淮楚甸:代表广阔的世界与多样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吕胜已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2. 诗中提到的“痴儿”指代什么?

    • A. 聪明人
    • B. 愚钝的人
    • C. 儿童
    • D. 学者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 吕胜已与苏轼都描写了自然与人生的关系,但吕胜已更强调内心的真实感受,而苏轼则更多展现壮阔的历史与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 蔺相如墓 晓自银林至东灞登舟,寄宣城亲戚 双庙 上元有感 钟山阁上望雨 中峰 初夏 晚步 题李云叟画轴,兼寄江安杨简卿明府二绝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意出象外 职工代表大会制 成家立计 革字旁的字 京门 剪鲸 当耳边风 米字旁的字 宝盖头的字 起模画样 羽字旁的字 绢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衣字旁的字 夸州兼郡 道貌凛然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