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25: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5:56
望湘人 忆双红豆簃
作者: 沈轶刘 〔近代〕
又江山望外,云树暝边,乱愁飞渡遥浸。
短阁仙何,细腰瘦沈。静里相思谁任。
去日潮多,故人天远,难寻鱼锦。
看海筹添出,桑田比屋,沧海堪枕。
长念春城梦罢,叹斜阳过了,独留榕荫。
剩花落花开,旧院暮钟凄噤。
茶铛论诗,月廊占谶。暗觉南鹃声甚。
祝异岁剥荔西禅,暑后秋风重赁。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的情景,心中充满了思念与忧愁。诗人看到远方的山水,云树在暮色中模糊,愁绪如同飞渡的水波,渐渐浸透了心头。想到短阁上仙人何处,细腰的女子又何在?在静谧的夜里,思念却无人可诉。回忆往昔潮起潮落,故人已远,难以寻觅昔日的欢聚。眺望大海,仿佛桑田变幻,沧海可作枕头。长久的思念在春城的梦中已然结束,叹息斜阳已逝,只留下榕树的阴影。花儿在旧院中落下又开起,夕阳下的钟声凄凉而沉闷。诗人和友人在茶馆中吟诗,月廊下占卜未来,隐约听到南方杜鹃的鸣叫。祝愿在异乡的岁月里,西边的荔枝丰收,暑去秋来再重逢。
沈轶刘,近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以抒情见长,情感细腻,常表达对故乡、友人的思念。其作品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融入个人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望湘人 忆双红豆簃》创作于诗人远离故乡之际,正值思乡之情最为浓烈的时刻。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表达对故人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感慨。
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对故乡和故人的深切思念。开篇以“又江山望外,云树暝边”引入,悠远的山水与朦胧的云树形成了一幅静谧的画面,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虑。接着,诗人以“短阁仙何,细腰瘦沈”表达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短阁与细腰的描写增添了诗意的柔美,令人感到一丝惆怅。
诗中多次出现与时间、自然相关的词汇,如“去日潮多”、“斜阳过了”,不仅描绘了环境的变化,也映射了人生的无常与时光的流逝。尤其是“剩花落花开,旧院暮钟凄噤”,通过对花开花落的描写,表达了生命的轮回与记忆的沉重,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伤。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茶铛论诗,月廊占谶”的日常场景,展现了文人之间的雅趣与情谊,却又在“暗觉南鹃声甚”中点出思念的情感,令人心生共鸣。最后以“祝异岁剥荔西禅,暑后秋风重赁”结尾,既是对未来的期待,也是对过去的怀念,情感层次丰富,意境深远。
整首诗围绕对故乡的思念与对逝去时光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与对友人深切的怀念,情感真挚而细腻。
诗中提到的“短阁”象征什么?
A. 诗人的理想
B. 过去美好的时光
C. 自然的宁静
D. 乡愁
“剩花落花开”的意象表达了什么?
A. 生活的美好
B. 生命的轮回与无常
C.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D. 对未来的希望
诗中“南鹃声甚”代表了什么?
A. 诗人的旅行
B. 对故人的思念
C. 自然的美丽
D. 生活的忙碌
答案:
与王维的《红豆生南国》相比,沈轶刘的《望湘人 忆双红豆簬》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细腻,重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而王维更倾向于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两者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望湘人 忆双红豆簬》的诗意,还可以在互动学习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