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43: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43:00
和张谋父游石佛山观魏太武书
贺铸 〔宋代〕
中夏昔屯否,代邦天所开。
鸿图属太武,不世英雄才。
南洗洛阳血,西荡长安灰。
毡车十万乘,略地驱风雷。
一苇济长淮,筑宫瓜步隈。
东邻拜牢饩,走使为婚媒。
云旗即归路,览胜此悲徊。
俯挥铁马鞭,顽石同陶坏。
划成四大字,屹栗阴虹摧。
沦精入崖壑,怒气羞蟠回。
茫茫六百年,风雨生莓苔。
伟迹寖销泯,威灵安在哉。
生存贵无上,零落等尘埃。
君为访古游,赋诗追七哀。
人生谁不尔,莫负手中杯。
在盛夏的某一年,天命的变迁让国家经历了动荡。伟大的事业归于太武,堪称一代英雄的才子。南方的血流成河,西方的长安满目疮痍。数十万的战车如风雷般席卷而来,横扫土地。手握一根芦苇,渡过长淮,宫阙如同瓜步一样被建造。东邻的酒席丰盛,成了婚媒的使者。那飘动的云旗指向归途,游览之时令人悲伤徘徊。俯视挥舞的铁马鞭,顽固的岩石也如陶器般破碎。划下的四个大字,令人惊惧,阴云笼罩,暴风即将来临。精气沦入深渊,愤怒的情绪难以平息。六百年过去了,风雨中生长出莓苔。伟大的事业逐渐消逝,威灵又在哪里呢?生存是最重要的,然而一切都如同尘埃般零落。你为了追寻古迹而游览,赋诗追忆昔日的悲哀。人生谁不是如此,莫要辜负手中这杯酒。
贺铸(约1052-1125),字懋循,号东篱,晚号新安,北宋末年词人,擅长词、诗。贺铸的作品多描绘山水风光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情感真挚,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之一。
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乱、社会动荡之时。作者通过对历史的追溯和对过去英雄人物的缅怀,表达人生的无常和历史的沧桑感。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历史感和对英雄人物的追忆,展现了贺铸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诗中通过对北魏太武帝的赞美,反映了诗人对于英雄的钦佩与向往,同时也揭示出历史的无情与变迁。尤其是“茫茫六百年,风雨生莓苔”一句,生动地表现了历史的流逝和伟大事业的消逝,令人深思。诗中多次使用对比,南北战争的惨烈与个人的渺小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从对历史的回顾到现实的感慨,最后回归到个人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尤其是最后几句,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警示性。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英雄人物的追忆,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伟大事业消逝的惋惜。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诗人展现了人生命运的无常和历史的沧桑感,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诗中提到的“太武”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拓跋焘
B. 李世民
C. 刘备
“茫茫六百年,风雨生莓苔”中“莓苔”象征什么?
A. 战争
B. 历史的痕迹
C. 个人的情感
诗人通过对比表现了什么?
A. 个人的幸福与历史的悲惨
B. 英雄的伟大与历史的无常
C. 自然的美与社会的丑陋
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相比较,两首诗都反映了对历史的沉思,但贺铸的诗更侧重于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而李白则更强调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