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25: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25:49
大雨宿仰山翌旦骤霁混融云无乃开仰山之云乎出山道中作此寄混融
谁开大仰云,此岂吾力及。日光千丈毫,弹指众峰立。衡山捲阴气,海市发冬蛰。韩苏两枯鱼,出语自濡湿。人厄与天穷,底用苦封执。但喜拄杖俊,仍欣芒屩涩。向来三尺泥,有足似羁絷。龙渊古桥皴,獭径寒溜泣。春浅山容瘦,风饕涧声急。一箪寄前村,野蔌旋收拾。猫头髡笋尖,雀舌剥茶粒。土毛冠江西,斗酒况可挹。聊同一笑粲,缓赋百忧集。
这首诗想问,谁能打开那大仰山的云雾,难道是我所能做到的?阳光照耀大地,瞬间众峰挺立。衡山的阴云被卷走,海市蜃楼唤醒了冬眠的生灵。韩愈与苏轼两位文人,言语间透着湿润的情感。人们在困境中,何必苦苦执着?我只是欣喜于拄着我的拐杖,依然喜欢那湿滑的草鞋。往昔的泥泞,仿佛让我倍感羁绊。龙渊的古桥在风雨中沧桑,獭径的寒流带着泪水。春天来临,山色显得瘦弱,溪水的声音急促而响亮。我带着一筐食物寄居在前村,野菜也开始收拾。猫头鹰的头上有竹笋尖,雀舌剥开了茶粒。土毛的帽子是江西的,斗酒的情景更是令人陶醉。聊聊相聚,皆因一笑,缓缓吟咏,百忧皆散。
范成大(1126-1193),字君复,号石湖,江苏人。范成大为宋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此诗创作于诗人游历仰山时,经历了一场大雨,雨后天晴,诗人感受到自然界的变化与生命的气息,因而写下此诗,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以大雨过后的清晰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悟与思考。开篇以“谁开大仰云”引入,疑问句的形式让人感受到一种渺小与无力,仿佛面对浩瀚的自然,个人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描绘了阳光照耀下的山峰,展现出一种振奋人心的景象,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诗中提到的“韩苏两枯鱼”,不仅是对古代文人的怀念,更是对自身处境的反思,暗示着诗人在遭受困境时的感受。接下来的“但喜拄杖俊”,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依然充满激情的态度。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春天的到来与自然的细致变化,诗人以“猫头髡笋尖,雀舌剥茶粒”展现出一种生动的乡村生活,令人感受到春日的温暖与活力。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生命、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展现了其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生活的热爱,同时流露出对人生困境的思考与自我解脱的渴望,展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中提到的“韩苏”指的是哪两位文人?
A. 杜甫与李白
B. 韩愈与苏轼
C. 陶渊明与王维
D. 白居易与李商隐
“日光千丈毫”中的“千丈毫”形容的是?
A. 阳光的强烈
B. 风的猛烈
C. 雨的滋润
D. 雪的洁白
诗人通过“猫头髡笋尖,雀舌剥茶粒”展现了什么?
A. 乡村的生活气息
B. 自然的严酷
C. 人生的无奈
D. 历史的沧桑
与陶渊明的《饮酒》相比,范成大的这首诗更注重描绘自然景象与乡村生活的细腻之处,展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而陶渊明则更倾向于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