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50: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50:13
戏马台前草自妍,英雄何在竟茫然。
江河犹带重阳恨,父老空将旧事传。
去雁来鸿波浩荡,夕阳流水树芊眠。
休休世味从来恶,细嚼霜英慰暮年。
在戏马台前,草木自显得美丽,然而英雄何在,竟然让人感到茫然。江河依然带着重阳的遗恨,老百姓却只能空谈往昔的故事。归来的大雁和来去的鸿雁在浩荡的波涛中飞翔,夕阳映照着流水,树木在微风中安静入眠。我厌恶世俗的滋味,细细品味那霜露中的花英,来安慰我的晚年。
林季仲,字季仲,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以其细腻的诗风和对自然的敏感观察著称。他的作品多关注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关系,常表达对世事的感慨与反思。
这首诗作于重阳节时,正值秋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失落感,以及对往昔的怀念与人生的思考。
林季仲的《九日诸人集於资福阁次高季应韵三首》以秋日的重阳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人生的深思。诗中“戏马台前草自妍,英雄何在竟茫然”开篇即以生动的自然景象引入,草木的美丽与英雄的缺失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对社会兴衰的敏感与无奈。
接着,诗人提到“江河犹带重阳恨”,这里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也暗含了对历史的思考,江河流淌,带走的是时间,留下的却是对过往的追忆。父老的叙述则更显得无奈,老一辈的人对往事的传承,显示出对过去的怀念与对年轻一代的无奈期望。
在后面的“去雁来鸿波浩荡,夕阳流水树芊眠”中,诗人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的秋日图景,给人一种沉静的安宁感。然而,最后一句“休休世味从来恶,细嚼霜英慰暮年”则流露出诗人对世俗的厌倦,以及通过品味自然之美来安抚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这种内心的挣扎与向往使得整首诗情感深邃,值得细细品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对英雄的失落感以及对世俗的厌恶,最终通过对自然的品味来寻找内心的慰藉,传达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思。
诗中“戏马台前草自妍”中的“草自妍”意指什么?
“江河犹带重阳恨”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诗人在最后一句中提到的“霜英”象征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