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如梦令 和曲山韵

《如梦令 和曲山韵》

时间: 2025-07-31 13:08:29

诗句

仁宦须求遭遇。

不顾已沾泥絮。

攘攘世间人,总被虚名引去。

引去。

引去。

光景促于朝暮。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13:08:29

原文展示:

如梦令 和曲山韵
仁宦须求遭遇。
不顾已沾泥絮。
攘攘世间人,
总被虚名引去。
引去。引去。
光景促于朝暮。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在官场中追求名利的无奈和对虚名的反思。仁德的宦官需要经历怎样的际遇,然而他们却不顾身上的泥土和污秽。世间的人们都被虚幻的名声所驱使,渐渐地迷失了自己。人生的光阴在早晨和傍晚之间匆匆流逝。

注释:

  • 仁宦:指品德高尚的官员。
  • 泥絮:比喻世俗的污浊和纷扰。
  • 攘攘:形容熙熙攘攘的人群。
  • 虚名:指没有实质内容的名声。
  • 光景促于朝暮:意为光阴流逝得很快,像早晨和傍晚一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恽(生卒年不详),元代诗人,字仲明,号子道,曾任官职。他的诗风以清新、婉约著称,常常反映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代的动荡时期,政治腐败,社会风气浮躁。诗人借此表达对官场名利的质疑,并对人生的短暂和虚无感到惋惜。

诗歌鉴赏:

《如梦令 和曲山韵》通过简洁的语言揭示了人们在追求名利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诗中对“仁宦”的提及,不仅突出了理想官员的形象,也暗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通过“泥絮”这一意象,诗人表达了对官场污浊的无奈,暗示了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失去自我,陷入世俗的纷扰之中。

“攘攘世间人,总被虚名引去”的句子,生动描绘了人们为了追求虚名而迷失方向的情景。这种对虚名的追逐,使人们忽视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最终只剩下对时间的惋惜与感叹。最后一句“光景促于朝暮”,更是点明了人生的短暂,警醒人们要珍惜时光,不要被表面的名利所迷惑。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人性与社会的复杂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仁宦须求遭遇:理想的官员需要经历不同的际遇。
  2. 不顾已沾泥絮:不顾自己身处的环境和面临的困境。
  3. 攘攘世间人:熙熙攘攘的人们。
  4. 总被虚名引去:都被表面的名声所吸引,迷失了方向。
  5. 引去。引去。:重复强调这种迷失的状态。
  6. 光景促于朝暮:光阴匆匆流逝,人生短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仁宦”与“世间人”的对比,突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重复:如“引去”的重复,强调人们被虚名所驱使的状态。
  • 比喻:用“泥絮”比喻社会的污浊,传达出对名利的批判。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批判追求虚名的世俗风气,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与真实价值的深刻思考,提醒人们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勿忘自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仁宦:象征理想与道德。
  • 泥絮:象征污浊与世俗。
  • 虚名:象征空虚与伪善。
  • 光景:象征时间与生命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仁宦”指的是谁?

    • A. 只指官员
    • B. 品德高尚的官员
    • C. 任何人
  2. “泥絮”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干净
    • B. 复杂的人际关系
    • C. 世俗的污浊
  3.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追求名利
    • B. 珍惜时间,反思名利
    • C. 享受生活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贺铸的《天净沙·秋思》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王恽的《如梦令》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在题材上都有对人生的感慨,但王恽更关注于官场的虚名与个人价值,而李清照则侧重于情感与生活的感受。两者在风格和情感基调上各有千秋,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王恽传记》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病中闻梅二南归 画眉鸟 归田四时乐二首 其二 夏 拟剥啄行寄赵少师 梅圣俞寄银杏 玉楼春 送馀姚陈寺丞 赠李士宁 留守相公移镇汉东 答和吕侍读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叨在知己 枕戈泣血 包含役的成语 孤标独步 龠字旁的字 高位厚禄 铢称寸量 曙月 夕字旁的字 入字旁的字 包含凭的词语有哪些 党豺为虐 行朱 户字头的字 凵字底的字 覆试 包含浪的成语 伸头缩颈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