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36: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36:14
《寄皎然上人》
作者: 韦应物
吴兴老释子,野雪盖精庐。
诗名徒自振,道心长晏如。
想兹栖禅夜,见月东峰初。
鸣钟惊岩壑,焚香满空虚。
叨慕端成旧,未识岂为疏。
愿以碧云思,方君怨别馀。
茂苑文华地,流水古僧居。
何当一游咏,倚阁吟踌躇。
吴兴的老和尚,野外的雪覆盖着他的精舍。
他的诗名虽然响亮,但内心的道理却依然迟缓如故。
想必今夜在禅房栖息,看到月亮从东边的山峰升起。
钟声在岩壑间回响,香气弥漫在空旷的虚无中。
我对以前的友谊感到怀念,却不知你是否因此而疏远。
我希望用碧云寄托我的思念,期望你能理解我对离别的怨恨。
茂盛的苑林是文化的地方,流水潺潺环绕着古老的僧居。
何时能去游玩吟咏,倚靠阁楼吟唱踌躇不前。
作者介绍:韦应物(737年-791年),字子云,号穆溪,唐代诗人,曾任官职,性情高洁,喜爱山水,留有许多优美的诗篇。其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与佛教思想密切相关。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韦应物的晚年,表达了对在寺庙中修行的友人的思念以及对禅宗生活的向往。诗中蕴含着对道理的追求与对友谊的珍惜,反映出当时社会人们对人生与自然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思念和对禅宗生活的向往。开篇以“吴兴老释子”引入,设定了一个清幽的环境,老和尚的形象立刻让人感到亲切。接着用“野雪盖精庐”描绘出一幅冬日雪景,暗示了孤寂与宁静的氛围。
“诗名徒自振,道心长晏如”两句则反映出诗人的自省与哲思,虽然名声在外,但内心的修行却依然缓慢,表现了对自身修为的不满和追求更高境界的渴望。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月光、钟声、香气等意象,营造出一种空灵的禅意境界。尤其是“鸣钟惊岩壑”,钟声的回响不仅是对空间的描绘,更是对心灵的震撼,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每一个瞬间。
后半部分,诗人将思念与自然结合,“愿以碧云思”,用清澈的云彩寄托对友人的思念,流露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离别的惋惜。而“茂苑文华地,流水古僧居”则将自然的美与人文的深度结合,展现了一个理想的修行场所。
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友谊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对修行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体现了唐代文人追求高洁的精神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老释子”指的是谁?
A. 老和尚
B. 老师
C. 老朋友
D. 老人
“鸣钟惊岩壑”中“鸣钟”指的是什么?
A. 钟声
B. 书声
C. 风声
D. 水声
诗中用“碧云”来寄托什么?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财富的追求
C. 对友人的思念
D. 对人生的感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两首诗都展现了自然的美,但韦应物的诗更侧重于友谊与内心的思考,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的宁静与个人的孤独感。
以上内容涵盖了《寄皎然上人》的各个方面,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