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0:23: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0:23:55
萧条依白社。寂寞似东皋。
学异南宫敬。贫同北郭骚。
蒙吏观秋水。莱妻纺落毛。
旅人嗟岁暮。田家厌作劳。
霜天林木燥。秋气风云高。
栖遑终不定。方欲涕沾袍。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萧条孤寂的秋日情景。白社旁边的景象显得萧条而冷清,像东边的高岗一样寂寞。我虽学习南宫敬那样的风雅,但贫穷的生活却与北郭的骚动相同。疲惫的官吏在秋水边静观,而农家的妻子则在纺线,落下的羊毛满地。旅人感慨岁暮之时,田家人对繁重的劳动充满厌倦。霜天使得林木干燥,秋风里的云彩也显得高远。栖息之地终究不定,我不禁想要流泪,湿透了我的袍子。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庾信,字子山,号公度,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他的诗风细腻,情感真挚,擅长抒情与描写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庾信的晚年,时局动荡,庾信经历了许多生活的磨难,情感深沉,借秋日的景象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和裴仪同秋日诗》是一首反映孤独与寂寞的诗作。全诗以秋日的意象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诗的开头“萧条依白社,寂寞似东皋”直接引入了秋日的冷清与孤独。与东皋的寂寞相对,诗人自述志趣虽高,但生活的贫困却让他与北郭的骚动无异。这种自我反思使得诗的情感更加深刻。
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官吏与农家的生活情景,显示出社会的普遍困境。在“霜天林木燥,秋气风云高”中,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进一步烘托出秋日的凄凉氛围。最后一句“方欲涕沾袍”,更是将内心的感伤与对生活无奈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的真实描写,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深刻反思,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孤独与繁华的思索,具有很强的情感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孤独、寂寞和对生活的反思,诗人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无奈与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南宫敬”象征什么?
A. 贫穷
B. 理想与追求
C. 寂寞
“旅人嗟岁暮”中,旅人感叹的是什么?
A. 生活的美好
B. 生命的无常
C. 自然的变化
诗中提到的“莱妻”指代什么?
A. 贫困的农家
B. 志趣高远的文人
C. 游子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庾信的《和裴仪同秋日诗》和杜甫的《秋夕》,两者都描绘了秋天的情感,但庾信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感,而杜甫则表达了对社会与历史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