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6:33: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6:33:05
临江仙
乱后此身何计是,翠微深处柴扉。
即今双鬓已如丝。虚名将底用,真意在鸱夷。
治国无谋归去好,衡门犹可楼迟。
不妨沉醉典春衣。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这场乱后,我的身世又该如何打算呢?在那翠绿的山中,有一扇柴门。如今我双鬓已经如白丝般苍白。虚名究竟有什么用?真正的意义在于那鸱夷之地。治理国家没有谋略,归去也是好,衡门之内,我仍可慢慢楼上。何不沉醉于春日的衣裳呢?人生在世,乐在耳边,何必在乎何时才能富贵呢。
向滈,字子贞,号松源,宋代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诗以清新自然和沉静深远著称,常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此诗创作于战乱之后,诗人经历了社会动荡,内心对未来的迷茫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交织在一起,反映了他对虚名和权势的看淡,渴望追求一种宁静的生活。
这首《临江仙》通过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社会动荡后的无奈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开头两句“乱后此身何计是,翠微深处柴扉”,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水图景,诗人犹如一位隐士,生活在自然之中,而内心却充满了对未来的迷惘。接下来,“双鬓已如丝”表明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诗人对过去的追忆与对现状的无奈交织。
诗中“虚名将底用,真意在鸱夷”,更是透出诗人对名利的轻视与对归隐的渴望,强调了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最后几句“不妨沉醉典春衣”,则是诗人对生活乐趣的追求,提醒我们在世俗纷扰中,享受当下的生活乐趣,不必过于在意富贵的获得。整首诗充满了对人生哲理的深思,强调了乐观的生活态度,是一首令人深思的作品。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看淡、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乐趣的追求,强调了在动荡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乐观的生活态度。
诗中“虚名将底用”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A. 名声重要
B. 名声无用
C. 名声可以带来财富
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态度是:
A. 否定
B. 向往
C. 无所谓
“衡门犹可楼迟”意指:
A. 生活富裕
B. 生活悠闲
C. 生活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