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福州道山亭

《福州道山亭》

时间: 2025-04-26 13:51:46

诗句

绝顶烟开霁色新,万家台观密如鳞。

城中楚楚银袍子,来读曾碑有几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51:46

诗词名称: 福州道山亭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绝顶烟开霁色新,万家台观密如鳞。
城中楚楚银袍子,来读曾碑有几人。

白话文翻译:

在山顶,烟雾散去,天空显得格外清新,
万家灯火的观景台像鱼鳞一样密集。
城中穿着银色袍子的游人,
来这里读碑文的人又有多少呢?

注释:

  • 绝顶:山的最高点。
  • 烟开:烟雾散去,指天气晴朗。
  • 霁色:晴朗的天空。
  • 万家台观:指许多家人聚集的观景台。
  • 如鳞:像鱼鳞一样密集,形容数量众多。
  • 银袍子:指穿着银色袍子的游人。
  • 曾碑:指历史遗迹上的碑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子翚,号岳阳,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刘克庄以其豪放的个性和饱满的文学才华,在诗词上颇具影响,尤其擅长于山水诗和咏史诗。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刘克庄游览福州道山亭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文历史的思考。诗中既有对风景的描绘,也暗含对游人文化素养的反思。

诗歌鉴赏:

《福州道山亭》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道山的自然美景,展现了诗人对环境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首句“绝顶烟开霁色新”描绘了山顶云雾散去后的清新画面,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氛围。接下来的“万家台观密如鳞”则通过形象的比喻,将观景台的繁华与喧闹展现得淋漓尽致,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人文关怀,“城中楚楚银袍子”指代那些游览的游客,表现出他们的优雅与气质。而“来读曾碑有几人”则引发了对文化传承的思考,诗人对现代人对历史遗迹的漠视感到惋惜,发出了对人文精神的反思与追问。

整首诗情景交融,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传达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历史的追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绝顶烟开霁色新:描绘了高山上的美丽景色,体现了山顶的清新与宁静。
  2. 万家台观密如鳞:形象地呈现出众多游人聚集的热闹场景,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美的向往。
  3. 城中楚楚银袍子:描绘了游人的风姿,传达出文化修养与优雅气质。
  4. 来读曾碑有几人:引发对文化传承的思考,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鳞”将观景台的繁多形象化,使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热闹的场面。
  • 对仗:首句与第二句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自然与人文的交织,展现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人文历史的思考,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同时也流露出对现代人文化素养的担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自然的变幻与生命的流动。
  • 霁色:代表晴朗与希望,传递出清新与明亮的情感。
  • 银袍子:象征着游人的优雅与文化修养。
  • :代表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体现出对过去的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句“万家台观密如鳞”中的“鳞”指的是什么?

    • A. 鱼的鳞片
    • B. 山的轮廓
    • C. 人的聚集
    • D. 云的形状
  2. 诗中提到的“银袍子”象征着什么?

    • A. 游人的优雅
    • B. 自然的美丽
    • C. 历史的遗迹
    • D. 繁华的城市

答案:

  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刘克庄与王维的山水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刘克庄更注重人文关怀,王维则更倾向于内心的宁静与哲理思考。王维的诗常常渗透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感,而刘克庄则在景中引入了对历史与人文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
  • 《诗经与古诗词的比较研究》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牧童词 泾州塞 苏州江岸留别乐天(一作白居易诗) 古树 离宫怨 白鼍鸣 新除水曹郎,答白舍人见贺 春日早朝 酬朱庆馀 寄白学士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禾字旁的字 彑字旁的字 金人偈 擅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遗墓 寸字旁的字 犬字旁的字 夕阳古道 耕畜 丰屋生灾 黽字旁的字 阿意取容 立身行己 拶拶 梦里南轲 包含岭的词语有哪些 卑论侪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