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52: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52:04
拾遗帝侧知难得,官紧才微恐不胜。
好是中朝绝亲友,九华山下诏来征。
三千里外一微臣,二十年来任运身。
今日忽蒙天子召,自惭惊动国中人。
捡拾遗失之物,皇帝知道其难得,官位紧张才能微薄,我恐怕承受不起。正如中朝之中绝无亲友,九华山下突然得到诏令征召。
身在三千里外的微臣,二十年来随意生活。今日忽然蒙受天子的召唤,心中惭愧,惊动了国中的人们。
费冠卿(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因其诗歌多以抒情见长,作品中常融入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其创作风格受当时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命运的感慨。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文人们对被召入朝廷的渴望与忐忑之情普遍存在。诗人通过自己的经历,反映出对官场的复杂心态和对个人能力的自我怀疑。
这首诗以“召”字为中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篇提到“拾遗”,暗示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谦与对机遇的珍惜。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感慨愈发明显,尤其是“今日忽蒙天子召”,突显了他内心的惊愕和不安。
整首诗通过对距离的描绘,呈现了诗人与朝廷的隔阂以及对命运的无奈。“三千里外一微臣”,既表达了地理上的遥远,也象征着他在朝廷中的渺小与无力。后半部分的“自惭惊动国中人”,更是流露出诗人对自己能力不足的深刻反思,显示出他对个人价值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层次分明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感慨、对权力的敬畏以及对自身价值的重新审视,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被召的忐忑与自责,反映了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表达了对命运、权力、责任的深刻思考。
诗中“拾遗”指的是什么?
A. 捡拾遗失的物品
B. 补救历史遗失的事物
C. 追忆往昔的情感
D. 以上皆是
诗人对自己才能的态度是?
A. 自信
B. 自谦
C. 骄傲
D. 无所谓
“三千里外一微臣”中的“三千里”象征什么?
A. 实际距离
B. 心理距离
C. 时间的漫长
D. 以上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