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3:58: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3:58:55
丹凤吟(越调)
作者: 周邦彦 〔宋代〕
迤逦春光无赖,翠藻翻池,黄蜂游阁。
朝来风暴,飞絮乱投帘幕。
生憎暮景,倚墙临岸,杏靥夭斜,榆钱轻薄。
昼永惟思傍枕,睡起无憀,残照犹在亭角。
况是别离气味,坐来但觉心绪恶。
痛引浇愁酒,奈愁浓如酒,无计消铄。
那堪昏暝,簌簌半檐花落。
弄粉调朱柔素手,问何时重握。
此时此意,长怕人道著。
春日的光景令人怨恨,池塘边的翠藻翻卷,黄蜂在楼阁间飞舞。
今天早上风暴袭来,飞舞的柳絮打乱了帘幕。
我厌恶这傍晚的景象,倚着墙边眺望水岸,杏花的脸庞娇美,榆钱轻盈而薄弱。
白昼漫长,我只想着依偎在枕边,睡醒时无所眷恋,余晖依旧在亭角闪烁。
更何况是别离的气息,坐在这里只觉得心情恶劣。
痛苦地喝着愁酒,愁苦如酒般浓烈,无法消除。
那样的夜幕降临,花瓣在屋檐下悄然飘落。
轻柔的手调粉涂朱,想问何时能再相握。
此时此意,常常害怕别人会说出来。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6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及诗人。他以词风华丽、情感细腻著称,是“婉约派”的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 《丹凤吟》创作于作者生活的春夏之交,正值人生的某个阶段,表达了对春光的惋惜与对离别的感伤。
《丹凤吟》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日的美好与离别的哀愁。开篇便以“迤逦春光无赖”引入,表现出对春光的无奈和怨恨,紧接着用“翠藻翻池,黄蜂游阁”描绘生动的春景,形成鲜明对比。随着诗句的推进,作者逐渐转向内心深处的感受,尤其是对于别离的痛苦和愁苦的酒,反映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中提到“杏靥夭斜,榆钱轻薄”,是对美的细致描写,诗人用这些意象唤起了对春天的美好回忆,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对离别的深刻感受,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矛盾和张力。最后几句中“弄粉调朱柔素手,问何时重握”,更是直接表达了对重聚的渴望,展现了人们在离别后对重逢的期待与无奈。
整首诗在情感上起伏跌宕,既有对春光的留恋,也有对离别的惆怅,展现了周邦彦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世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中深刻地探讨了春天的美好与离别的凄凉,表达了人们在生活中面对美好与失去时的无奈与伤感,展现了周邦彦细腻的情感与独特的艺术视角。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丹凤吟》的作者是谁?
诗中“翠藻翻池”描绘的是哪种场景?
诗中提到的“别离气味”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周邦彦的细腻情感相比,李清照的《如梦令》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流露与女性视角的独特表达,两者在情感描写上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