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5:21: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5:21:08
河声连底卷黄沙,回首方惊去国赊。唯有客情无尽处,暗随春水涨桃花。
河水的声音与底下的黄沙交融在一起,回头一看才惊觉自己离开了故国已久。唯有那作为客人的情感是无尽的,默默地随着春水的涨潮,像桃花一样绽放。
“桃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被用来象征春天、爱情和短暂的美好。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则象征着理想的社会与归属感。这里的桃花,正是诗人对美好情感的寄托。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苏州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诗人。周邦彦的词风细腻婉约,情感真挚,常以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其作品在当时受到极高的评价。
《谩成》是周邦彦在流亡生涯中所作,反映了他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客居生活的感慨。北宋末年,社会动荡,周邦彦在此背景下创作,表达了对往昔美好生活的追忆与无奈。
《谩成 其二》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怀的诗作,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开头的“河声连底卷黄沙”,将读者引入一幅苍凉的画面,河水与黄沙的交融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故乡的遥远。接着“回首方惊去国赊”,通过回首的动作,展现了对过往的追忆与现实的无奈,诗人惊觉自己已远离故土,心中充满了不舍与遗憾。
“唯有客情无尽处”一句,诗人虽身处异乡,却感受到浓厚的客居情感,这种情感是无尽的,暗示了即使身处异地,心中对故乡的牵挂依然存在。最后一句“暗随春水涨桃花”,春水的涨潮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而桃花的绽放则是对美好情感的寄托,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盼,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深刻地反映了人在异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展现了周邦彦作为词人的深厚功力。
河声连底卷黄沙:
回首方惊去国赊:
唯有客情无尽处:
暗随春水涨桃花: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人在异乡的孤独与思乡情怀。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与对美好情感的寄托交织在一起,暗示着即使身处异乡,心中依然怀有对故土的深切眷恋。
诗中“河声”与“黄沙”交融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A. 生机
B. 荒凉
C. 喜悦
“回首方惊去国赊”中的“国赊”指的是什么? A. 故乡遥远 B. 国家强盛 C. 朋友离去
诗中提到的“桃花”象征什么? A. 希望 B. 失落 C. 短暂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