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0:23: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0:23:47
水调歌头·又燕山九日作
作者:范成大 〔宋代〕
万里汉家使,双节照清秋。
旧京行遍,中夜呼禹济黄流。
寥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芦沟。
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
对重九,须烂醉,莫牢愁。
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
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
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这首词描绘了作者在重阳节的心情和感慨。万里之外的汉家使者,双节的明亮照耀着清秋的夜空。曾经在旧京游历,夜深时呼唤着禹王治水的黄河。西北的桑榆已显得萧索,太行山的风景无限美丽,我与它相伴走过芦沟。岁末时,客人多病,寒风露水让貂裘也感到寒冷。面对重阳节,我应当痛痛快快地喝酒,不要再郁闷。黄花为我盛开,我笑着不在意白发的羞愧。袖中藏着天书,眼前是关山万里的风景,歌唱完这一生的浮沉。唯一的平安信,跟随大雁飞往南方州。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景仁,号君复,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和诗人。他的词风清丽,情感真挚,擅长描写自然景观与人情世故,作品多体现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时局的思考。
这首词创作于重阳节,正值岁末,作者在回首往事的同时,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希望。面对人生的无常与病痛,诗人选择以酒解愁,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
范成大的《水调歌头·又燕山九日作》是一首抒发情感与思考人生的词作。词中以清秋的景象勾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作者在万里之外的“汉家使”与“双节照清秋”的情景中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重阳节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节日,作者在这个日子里,既回首往事,又展望未来。
词中对“黄花”的描写不仅是对菊花的赞美,也是对生命的乐观态度的体现。即使白发苍苍,作者仍然可以以一笑置之,表现出对生命的从容与淡定。尤其是最后几句,通过“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展现了作者内心的豁达:即使人生浮浮沉沉,唯有内心的平安与信念可以伴随自己走向未来。
整首词融合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既有对家国的思考,也有对人生的感悟,展现了范成大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万里汉家使,双节照清秋。
诗人通过“万里汉家使”引入历史感,双节的明亮映照着清秋,表现出节日的氛围。
旧京行遍,中夜呼禹济黄流。
旧京的游历让人回忆起昔日的辉煌,呼唤大禹治水的精神,寓意对国家的期盼。
寥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芦沟。
描述了西北的苍凉与太行山的秀美,寓意人生的变化与自然的永恒。
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
借助冷风露水的描写,传达出岁末的凄凉与生病的无奈。
对重九,须烂醉,莫牢愁。
在重阳佳节,诗人提倡痛痛快快地喝酒,释放内心的忧愁。
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
菊花的盛开象征着生命的顽强,诗人以微笑面对衰老,体现出一种积极态度。
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
诗人感叹人生的浮沉,内心的智慧与眼前的景色交织,体现出对未来的沉思。
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最后表达了对平安与信念的渴望,展现出对未来的期许。
整首词以重阳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对过往的追忆以及对未来的期盼。通过自然描写与个人感受相结合,展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活态度与对人世浮沉的淡然。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范成大
C. 苏轼
“黄花”为诗人所用,主要象征什么?
A. 生命的短暂
B. 坚韧与希望
C. 美好的回忆
诗中提到的“重九”是指哪个节日?
A. 中秋节
B. 端午节
C. 重阳节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范成大的《水调歌头·又燕山九日作》均为同一词牌的作品,但主题有所不同。苏轼的作品多表现对人生、爱情的思考,而范成大则更侧重于对节日和生命的感悟。两者都展现了词人的情感与自然之美,通过不同的角度传达了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