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和野渡家园杂兴

《和野渡家园杂兴》

时间: 2025-08-07 08:11:20

诗句

幽人非嗜石,适意在嶙峋。

万形何足多,一卷未为贫。

山奚必泰华,水奚必海滨。

藏珠川乃媚,韫玉璞足珍。

傥存丘壑意,可障世俗尘。

烟霞从此生,自足怡性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7 08:11:20

原文展示:

幽人非嗜石,适意在嶙峋。
万形何足多,一卷未为贫。
山奚必泰华,水奚必海滨。
藏珠川乃媚,韫玉璞足珍。
傥存丘壑意,可障世俗尘。
烟霞从此生,自足怡性真。

白话文翻译:

隐士不喜好石头,适意的心境在于那嶙峋的山石。
万种形态又何必多呢,一卷书卷也未必贫乏。
山的美丽为何一定要与泰华山相较,水的美丽为何一定要与海边相较?
在江河中藏珠子才显得妩媚,蕴藏玉石的璞玉才更显珍贵。
如果能够拥有山丘和沟壑的意境,便能遮蔽世俗的尘嚣。
烟霞从这里生出,便足以让心性获得真正的愉悦。

注释:

  • 幽人:隐士,指隐居的人。
  • 嗜石:喜欢石头。
  • 适意:心情舒畅,随意。
  • 万形何足多:千千万万的形状又有什么意义呢?
  • 一卷未为贫:一本书卷也未必就缺少内涵。
  • 泰华:指泰华山,著名的高山。
  • :美丽,吸引人。
  • 韫玉:蕴藏玉石。
  • :未琢磨的玉石。
  • 丘壑:山丘和沟壑。
  • 障世俗尘:遮蔽世俗的喧嚣。
  • 烟霞:山间的云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卫宗武,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诗作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情感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社会动荡,士人多隐居以避世,卫宗武以隐士的身份,表达对自然和内心世界的追求与向往。

诗歌鉴赏:

《和野渡家园杂兴》是一首表达隐士情怀的诗作。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开篇以“幽人”自称,表明了自己的隐士身份,接着通过“适意在嶙峋”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认为心境的舒适与自然的奇特形态息息相关。接下来的“万形何足多,一卷未为贫”,则是对人们追求物质繁华的反思,强调精神世界的丰富远胜于物质的多样。

诗中“山奚必泰华,水奚必海滨”两句,质疑了人们对名山大川的崇拜,指出美丽并不局限于名山大川,而是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真挚的美。最后的“烟霞从此生,自足怡性真”则是诗人自我安慰和对生活的满足,强调了与自然和谐共处所带来的内心宁静。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自然的意象,传递出一种深邃的哲思,表现了对世俗的超脱与对内心真实的追求,是一首富有灵性与哲理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幽人非嗜石,适意在嶙峋:隐士不热衷于石头的美,而是更喜欢奇特的山石带来的心灵愉悦。
  2. 万形何足多,一卷未为贫:无论形态多么繁多,一本书的内容也不一定贫乏,强调内涵的重要性。
  3. 山奚必泰华,水奚必海滨:山的美丽不必和著名的泰华山相比,水的美丽不必与海滨相较,反映出对自然多样性的欣赏。
  4. 藏珠川乃媚,韫玉璞足珍:在小河中藏珠子显得妩媚,未经过雕琢的玉石更显珍贵,意在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5. 傥存丘壑意,可障世俗尘:如果能够拥有山丘与沟壑的意境,就能遮蔽世俗的喧嚣与尘埃。
  6. 烟霞从此生,自足怡性真:从这里生出的烟霞便足以让心灵获得真正的愉悦,表达对自然的感悟与满足。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藏珠川乃媚”,用珠子比喻自然中的美。
  • 对仗:如“山奚必泰华,水奚必海滨”,形成对称的结构,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超然,强调内心的平和与满足比外界的繁华更为重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幽人:象征隐士,追求宁静与内心的和谐。
  • 嶙峋:象征自然的独特与奇妙,暗示不拘一格的美。
  • 山水:代表自然的壮丽和人们向往的生活境界。
  • 珠玉:象征内在的价值与美,强调内心的丰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幽人非嗜石”是什么意思?

    • A) 隐士喜欢石头
    • B) 隐士不喜欢石头
    • C) 隐士常常研究石头
    • D) 隐士在石头上生活
  2. “万形何足多,一卷未为贫”强调了什么?

    • A) 物质的丰富
    • B) 精神的富足
    • C) 自然的多样性
    • D) 名山的崇高
  3. 诗中的“烟霞从此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 A) 对名山大川的向往
    • B) 对世俗的厌倦
    • C) 对自然的满足与愉悦
    • D) 对孤独的恐惧

答案:1-B,2-B,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隐士对自然的热爱,并通过描写山水来体现内心的宁静。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反映了对世俗的逃避与对自然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诗经》与《楚辞》对比研究

通过上述内容,读者不仅能理解《和野渡家园杂兴》的诗意,还能深入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哲学思考。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送李愿归盘谷序 条山苍 原道 原毁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晚春二首·其一 杂说四·马说 春雪 法华寺西亭夜饮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肥马轻裘 行妨 采字旁的字 买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玉字旁的字 饮鸩止渴 油靴 政首 阳九之厄 竹字头的字 清莹秀彻 明亮亮 刀字旁的字 鱼字旁的字 鹬蚌相争,渔人获利 火场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