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59: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59:44
韩愈的《杂说四·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辱一作只辱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在这个世界上,有伯乐才能出现千里马。千里马虽常有,但伯乐却不常见。因此,尽管有名马,却常常被奴隶般的人所侮辱,死在马槽之间,无法以千里之名自称。马虽然有千里之能,但是吃得不饱,力气不足,才能与美丽都无法显现出来,想要与普通马相提并论却又无法做到,怎么能指望它能跑千里呢?饲养马的人不懂得饲养的道理,无法充分利用马的才能,虽然鸣叫却不能理解它的心意,手持鞭子来驱赶它,却说天下没有马!唉!真正是没有马吗?其实是他们根本不懂得马的本质!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其作品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马说》是韩愈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表达了他对人才被埋没的忧虑。通过马与伯乐的比喻,反映出他对人才和识才的重要性思考。
《马说》通过马与伯乐的比喻,展现了韩愈对人才的关注与思考。诗中指出,优秀的人才就如同千里马,常常被埋没在不懂得欣赏和使用他们的人之中。韩愈借用马的形象,生动地揭示了社会对人才的忽视,以及那些缺乏识人之明之人的愚昧。诗中的“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一句,深刻地反映了对人才价值的低估,揭示了人们因无知而错失良才的悲哀。同时,诗歌也表达了韩愈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批判,强调了识才的重要性。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识别和重视人才的重要性,批判社会对优秀人才的忽视,呼吁人们能够正确认识和使用人才。
《马说》中的伯乐比喻什么?
A. 一种马
B. 能识别人才的人
C. 马的饲养者
D. 一种食物
诗中提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的意思是?
A. 人才很多,但识别的人少
B. 好马很多
C. 伯乐很有名
D. 马都很聪明
韩愈在《马说》中主要想表达什么?
A. 对马的热爱
B. 对社会的批判
C. 对人才的重视
D. 对食物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