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2:38: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2:38:34
《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
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这首诗在问:在哪里采摘蘩草?在沼泽和小洲。
又问:用它来做什么?都是与公侯有关的事务。
再问:在哪里采摘蘩草?在山涧之中。
又问:用它来做什么?仍是与公侯的宫殿相关。
被子像侍从那样,早晚都在为公侯服务。
被子像清风那样,轻言之后再归去。
作者介绍:此诗为佚名作品,创作于先秦时期,具体作者无法考证。先秦诗歌多以民间口头传唱为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与情感。
创作背景:本诗反映了古代对采集植物的重视及其与贵族生活的关系,可能与祭祀、宴会等活动有关,表达了对公侯事务的依附与奉献。
《采蘩》是一首富有生活气息的古诗,诗中通过对“采蘩”这一行为的多次提问,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及其社会功能。诗的开篇便以“于以采蘩?”的反复提问引人入胜,似乎在探索一种寻常却又富有深意的活动。蘩草本身在古代被视作一种重要的祭祀材料,其采集意义重大,既体现了自然的馈赠,也反映了人对社会地位和礼仪的追求。
诗中提到的“公侯之事”,则将采集行为与权贵的生活联系起来,暗示着这些植物不仅仅是生活的必需品,更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诗的后半部分通过“被之僮僮”和“被之祁祁”两句,表现了侍奉与归属的主题,既有对公侯的恭顺,也有对自然的依恋。整首诗在简单的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社会意义,让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采蘩”的描写,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权力之间的关系。表达出对自然的依赖与对权贵生活的无奈,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态与人文特征。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蘩”主要用于什么?
A. 食物
B. 香料
C. 药材
答案:B
诗的主题主要探讨了什么?
A. 自然与人
B. 爱情
C. 战争
答案:A
“夙夜在公”意思是?
A. 早晚都在公侯身边
B. 只有晚上在公侯身边
C. 只在公侯的宫中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