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7:32: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7:32:34
冬至春不雨元夕后一日雨作邦人甚喜
作者:郑刚中〔宋代〕
晴科酿春温,气候如浊酒。
我虽六尘清,亦若醉一斗。
朝来天风云,高叶聚良久。
向晚等甘露,数点断还有。
迤逦万瓦鸣,飘潇近窗牖。
郁陶散襟怀,秀润入花柳。
出门闻笑语,蹈舞皆白叟。
指予西江水,不可到南亩。
十日田无秧,奈此家数口。
乃知天地心,慈爱均父母。
吾侪拙於言,额上但加手。
人穷诗或工,肯为作诗否。
这首诗描绘了冬至后的一场雨,温暖的天气如同浑浊的酒,令人陶醉。尽管我心中清净,但也如同饮了一斗美酒。清晨的风云聚集在高高的树叶上,经过一段时间,晚上的甘露竟然稀稀落落。远处瓦片之间传出声响,细雨飘洒在窗前,令人心情舒畅,花柳也因而变得更加润泽。出门后听见笑声,白发老人们在欢快地跳舞。有人指着西江水告诉我,这水是无法灌溉到南边的田地。田里已经十天没有秧苗,家中却有几口人需要养活。因此我才明白天地的心意,慈爱如同父母一般。我们虽然言辞拙劣,但脸上却满是汗水。人虽然贫穷,但是否愿意为诗歌而作呢?
郑刚中,字子华,号阳明,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曾任职于地方,性情豪放,诗风奔放、清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象和人文风情,富有生活气息。
此诗创作于冬至之后,正值元宵节前的季节,描绘了春雨降临后的温暖气候,反映了农民对春天的期盼与对生活的感慨。诗中不仅表达了自然之美,也揭示了人们在自然与生活之间的矛盾与无奈。
这首诗通过描绘冬至后的雨,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微妙关系。诗人用"晴科酿春温,气候如浊酒"的比喻,生动地表达了温暖的气候给人带来的愉悦感。接着,诗人通过"朝来天风云,高叶聚良久"描绘了早晨的宁静与自然的力量,体现了大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轮回。
全诗的情感基调由喜悦逐渐转向忧愁,随着"十日田无秧,奈此家数口"的出现,诗人揭示了农民的辛劳与困境。尽管春雨带来了希望,但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面临的艰辛。诗中最后一句"人穷诗或工,肯为作诗否",不仅是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也是对人们在艰难生活中是否仍然有创作诗歌的能力和意愿的提问,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思考性。
整首诗既有优美的自然描写,又有对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敏感,是一首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佳作。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自然与生活的辩证关系展开,表达了对春雨的期待与对农民生计的忧虑。利用生动的自然景象与细腻的情感描写,反映出诗人对人间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生活的哲思。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使得诗人在描绘自然时,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首诗描绘了哪个季节的天气变化?
A. 秋天
B. 冬天
C. 春天
D. 夏天
诗中提到的“甘露”象征着什么?
A. 雨水
B. 恩惠与滋润
C. 生活的苦涩
D. 严寒
诗中提到“十日田无秧”说明了什么?
A. 农田丰收
B. 农民的困境
C. 春雨来临
D. 夏季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