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11: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11:20
风入松 其七
作者:崔荣江
纤纤杨柳让风梳,多似女儿初。
花溪香染青莎岸,掬便是,一捧珍珠。
人脸照如花面,不须粉黛轻敷。
曾经羞涩问痴予桃靥胜花无?
缘何一见教长别,分南北,雁字传书。
任我如花开谢,至今不肯相濡。
纤细的杨柳在风中轻轻摇曳,就像初出闺阁的少女。
花溪的香气染透了青色的莎岸,俯身一捧,便如同捧起了珍珠。
她的脸庞如花般娇美,根本不需要粉黛化妆。
曾经害羞地问我,桃花的脸颊比花儿更美吗?
为什么一见面就要长久分离,南北隔绝,只能通过雁字传书?
纵使我如花般地盛开凋谢,至今仍不愿意与你共同生活。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崔荣江,现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婉约的风格著称,作品常常展现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崔荣江对生命与情感的思索之际,反映了他对逝去青春和爱恋的怀念。
《风入松 其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美丽与离别的深刻感受。开篇以“纤纤杨柳”引入,描绘出春日的柔美和女性的娇媚,仿佛在与自然进行对话。接着通过“花溪香染青莎岸”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中所描绘的美好环境,传达出一种浓厚的生活气息。
诗中“人脸照如花面,不须粉黛轻敷”,表现了对自然美的赞美,暗示着自然之美远胜于人工修饰。后面的“曾经羞涩问痴予桃靥胜花无?”则体现了对美好青春的怀念,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最后,诗人以“任我如花开谢,至今不肯相濡”表达了对失去爱情的惋惜和对未来的无奈。这种情感的交织,使整首诗在优雅的外表下蕴藏着深邃的情感与思考,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青春的美好与爱情的无奈,结合自然的景色,传达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美好过往的怀念。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纤纤杨柳让风梳”中,杨柳的形象代表了什么?
A. 严肃 B. 优雅 C. 狂野
诗中提到的“雁字传书”指的是什么?
A. 写信 B. 旅行 C. 拍照
诗人通过“人脸照如花面”表达了什么?
A. 自然美 B. 人工美 C. 传统美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