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9:47: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9:47:26
原文展示:
又五首 邵雍 〔宋代〕 曾闻不若见,曾见不如经。 既用身经过,何烦口说行。 改诗知化笔,醒酒识和羹。 料得人间事,无由出此情。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曾经听说不如亲眼所见,亲眼所见又不如亲身经历。既然已经亲身经历了,又何必再用口去说呢?通过改诗可以了解变化之笔,通过醒酒可以认识调和之羹。料想人间的事情,都无法超出这种情感。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安乐先生,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多以哲理入诗,表达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此诗可能是在表达对亲身经历的重视,以及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的深刻认识。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邵雍经历了某些事情后,对亲身经历的感悟和反思。他强调亲身经历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闻”、“见”、“经”三个层次的认识,强调了亲身经历的重要性。邵雍认为,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而仅仅听说或亲眼所见都不足以达到这种深度。诗中“改诗知化笔,醒酒识和羹”两句,通过具体的比喻,进一步说明了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的深刻认识。最后两句“料得人间事,无由出此情”,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认为所有的人间事都无法超出这种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的情感和认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亲身经历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的深刻认识,是任何听说或亲眼所见都无法比拟的。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苏轼 B. 邵雍 C. 王安石 D. 欧阳修 答案:B
诗中“曾闻不若见,曾见不如经”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A. 听说不如亲眼所见,亲眼所见不如亲身经历 B. 听说不如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不如听说 C. 亲身经历不如听说,亲眼所见不如亲身经历 D. 亲身经历不如亲眼所见,听说不如亲身经历 答案:A
诗中“改诗知化笔,醒酒识和羹”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