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九悯九首 其三

《九悯九首 其三》

时间: 2025-05-10 04:46:45

诗句

四月洚水麦不秋。

五月插秧水不收。

良田万顷尽洪流。

尽洪流,大无禾。

民皆死,如国何。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4:46:45

原文展示:

四月洚水麦不秋。五月插秧水不收。良田万顷尽洪流。尽洪流,大无禾。民皆死,如国何。

白话文翻译:

四月里大水泛滥,麦子无法成熟。五月里插秧,水却无法收获。万顷良田都被洪水淹没。洪水滔滔,庄稼全无。百姓都面临死亡,国家又将如何?

注释:

  • 洚水:泛滥的洪水。
  • 麦不秋:麦子无法成熟。
  • 插秧:种植水稻。
  • 水不收:水灾导致无法收获。
  • 良田万顷:形容土地广阔肥沃。
  • 尽洪流:全部被洪水淹没。
  • 大无禾:庄稼全无。
  • 民皆死:百姓都面临死亡。
  • 如国何:国家又将如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祝允明(1460-1526),明代文学家、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江苏吴县人。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这首诗反映了明代农业灾害对百姓生活的严重影响,体现了作者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代,当时中国南方地区频繁发生水灾,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灾民的同情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四月和五月连续的水灾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以及由此带来的百姓死亡和国家危机。诗中“洚水”、“洪流”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洪水的凶猛,而“麦不秋”、“水不收”则直接反映了灾害的严重后果。最后两句“民皆死,如国何”更是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百姓命运的担忧。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四月洚水麦不秋”:四月里洪水泛滥,麦子无法成熟。
  2. “五月插秧水不收”:五月里插秧,但由于水灾,无法收获。
  3. “良田万顷尽洪流”:广阔肥沃的田地都被洪水淹没。
  4. “尽洪流,大无禾”:洪水滔滔,庄稼全无。
  5. “民皆死,如国何”:百姓都面临死亡,国家又将如何?

修辞手法:

  • 比喻:“洚水”、“洪流”比喻洪水的凶猛。
  • 对仗:“麦不秋”与“水不收”形成对仗,强调灾害的严重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反映水灾对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的破坏,以及对国家和百姓命运的担忧。通过描绘水灾的严重后果,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洚水:泛滥的洪水,象征自然灾害的凶猛。
  • 洪流:滔滔的洪水,象征灾害的严重性。
  • 麦不秋:麦子无法成熟,象征农业生产的失败。
  • 水不收:水灾导致无法收获,象征灾害的直接后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洚水”指的是什么? A. 清澈的水 B. 泛滥的洪水 C. 平静的河流 D. 干涸的河床 答案:B

  2. 诗中“麦不秋”意味着什么? A. 麦子丰收 B. 麦子无法成熟 C. 麦子被收割 D. 麦子被虫害 答案:B

  3. 诗中“民皆死,如国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愤怒 C. 忧虑 D. 平静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反映了战乱对国家和百姓的影响。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灾害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祝允明《九悯九首 其三》:两者都反映了灾害对国家和百姓的影响,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战乱的忧虑,而祝允明的诗则更多地关注水灾对农业生产的破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歌选》:收录了祝允明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古代灾害与文学》:探讨了古代文学作品中对灾害的描写和反映。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南池杂咏五首·寒竹 送王山人游庐山 支公诗 送赟上人还京 舂陵登望 与昂上人两字继合四句初字日 南池杂咏五首。虚舟 感兴赠乌程李明府伯宜兼简诸秀才 送韦秀才 奉和陆中丞使君长源寒食日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妄口巴舌 趯球 舌字旁的字 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书香门户 牙字旁的字 惹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会账 谤书一箧 履薄临深 飨宴 言字旁的字 大时不齐 蚁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养疮 倒八字的字 尸字头的字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