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57: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57:00
原文展示:
耕田 袁凯 〔明代〕
窳薄非令器,容受固不宜。 六籍虽云诵,于道竟何如。 晚途弃末学,农圃以为师。 方春治台笠,南亩秉鎡基。 出入田水间,沾湿岂暇辞。 但愿秋谷成,童稚有粥糜。 沮溺自辞世,小人安敢期。
白话文翻译:
我这粗陋的才能不是什么好材料,容纳接受自然也不合适。 虽然熟读了六经,但对于真正的道理又懂得多少呢? 晚年我放弃了那些表面的学问,以农耕为师。 正当春天整理好斗笠,在南边的田地里拿着锄头。 在田水和田埂间来回,即使沾湿了衣服也无暇顾及。 只希望秋天能有好收成,孩子们能有粥喝。 像沮溺那样隐居避世,我这样的小人怎敢奢望呢?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凯,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于农耕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学问的反思。他的诗歌多表现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传统学问的失望和对农耕生活的向往。在明代,虽然科举制度盛行,但也有不少文人开始反思学问的实用性,转向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追求。袁凯的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农耕生活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学问的反思。诗中,“窳薄非令器”一句,直接表明了作者自认为才能有限,不适合追求高深的学问。而“晚途弃末学,农圃以为师”则进一步表明了作者晚年放弃虚浮的学问,转向以农耕为师。诗中的“方春治台笠,南亩秉鎡基”生动描绘了春耕的场景,而“出入田水间,沾湿岂暇辞”则表现了作者对农耕生活的投入和热爱。最后两句“但愿秋谷成,童稚有粥糜”和“沮溺自辞世,小人安敢期”则表达了对丰收的期盼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通过对农耕生活的赞美,反映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学问的反思。通过对农耕生活的赞美,作者表达了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袁凯在诗中表达了对哪种生活的向往? A. 隐居避世 B. 农耕生活 C. 官场生活 D. 学术研究
诗中的“六籍”指的是什么? A. 六种农具 B. 六种乐器 C. 六经 D. 六种兵器
“晚途弃末学,农圃以为师”这句话表明了作者什么态度? A. 对农耕生活的热爱 B. 对传统学问的失望 C.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D.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