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4:28: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28:16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作者: 欧阳修 〔宋代〕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胡人以鞍马为家,打猎是他们的习俗。
泉水甘甜,草木美丽,流动的地方没有常住之地,
鸟儿受惊,兽类惊骇,纷纷逃窜。
是谁将汉女嫁给了胡儿?风沙无情,她的容貌如玉。
身在异乡,未能遇见中国人,
我在马上自作思乡之曲。
推手为琵琶,却又放下手中的琶,
胡人也听得伤感叹息。
她的玉颜流落在天涯,
琵琶却传来了汉家的音调。
汉宫争相演奏新谱,
遗恨已深,声音更加苦涩。
纤细的女子在洞房中,
学得琵琶却不愿离开堂前。
不知黄云出塞的路,
岂知这声音能断人肠!
汉宫有位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在天下无一失,
即便能杀掉画工,也于事无益!
耳目所及尚且如此,
万里之遥如何能制服夷狄!
汉朝的计策实在拙劣,
女色难以自夸。
明妃离去时的泪水,
洒落在枝上的花上。
狂风在日暮时分起,
飘泊不定落在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
莫怨东风,应该自叹。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以散文、诗词、词曲闻名,尤其在赋、诗方面成就卓著。欧阳修主张文以载道,提倡文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该诗作是对王介甫的《明妃曲》的和作,表现了因战争和政治原因而导致的离散与思念。诗中通过描绘汉女王昭君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以及对战争带来伤害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绘王昭君的悲剧命运,反映了战争与婚姻的无奈,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女性命运的同情。诗中以“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开篇,描绘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一种粗犷而又自由的生活,而这种生活与汉人的安定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接着,诗人提出了“谁将汉女嫁胡儿”的疑问,表达了对王昭君命运的深切关注。
在描绘昭君离国的心情时,诗人通过“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表达了她在异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诗中使用“玉颜流落死天涯”形象地展示了她的美丽与悲惨命运的矛盾,令人心痛。
此外,诗中提到的“推手为琵却手琶”,不仅展示了音乐的魅力,还暗示了汉文化的传承与流失。王昭君虽然身处异域,但她的音乐仍然传递了汉家的情感,反映了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逐渐深化了对王昭君命运的思考,最终以“红颜胜人多薄命”作结,表达了对美丽女性命运的无奈与感慨。诗歌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也是对人性与命运的深刻反思,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王昭君命运的感慨与对女性命运的同情,展现出历史背景下的无奈与悲哀。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反映了对战争与离散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美好事物脆弱命运的无奈与感伤。
诗中提到的“胡人”主要指什么?
A. 汉人
B. 游牧民族
C. 文人
D. 农民
王昭君的悲剧命运主要因为什么?
A. 美丽
B. 战争与政治
C. 家庭原因
D. 文化差异
诗中哪个乐器象征着汉文化的传承?
A. 古筝
B. 笛子
C. 琵琶
D. 二胡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的作品在情感表达和主题处理上各有千秋,各自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与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