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钱大 其七

《钱大 其七》

时间: 2025-05-04 03:29:26

诗句

曾奉清言吐屑霏,岩廊又复仰几微。

正须国论筹前箸,毋使人间见亦稀。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9:26

原文展示:

曾奉清言吐屑霏,岩廊又复仰几微。正须国论筹前箸,毋使人间见亦稀。

白话文翻译:

我曾经听到清言,像细雨一样洒落,山岩和廊道又仰望着那微弱的光影。正需要国事的讨论来筹划未来的方向,决不要让世人见到这样的事物变得稀少。

注释:

  1. 清言:指的是清白之言,真诚的言辞。
  2. 屑霏:屑,细小的东西;霏,细雨。合起来指的是细小的雨点或言辞。
  3. 岩廊:指山岩和走廊,这里可能象征着自然环境中的宁静和高远。
  4. 前箸:指的是在前面动笔,筹划未来的事情。
  5. 毋使:不要让。
  6. 见亦稀:看到的事情变得稀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勋,宋代诗人,生平与创作活动较少有详细记载,但其诗歌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及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国事的关注和反思,表达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清新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与关切。开头以“曾奉清言吐屑霏”引入,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细腻的场景,清言如同细雨般滋润着大地,似乎在暗示着理想与真理的传播。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逐渐揭示出一种对现实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望。

“正须国论筹前箸,毋使人间见亦稀”则是对国家事务的呼唤,强调在当下混乱的局势中,理性的讨论和筹划显得尤为重要。诗人在这里不仅反映了对国家未来的关心,也通过这样的表达,激励人们要积极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避免让美好的理想在现实中变得稀少。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密,意象丰富,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曾奉清言吐屑霏:曾经听到高洁的言辞,像细雨一样洒落,暗示理想和真理的传播。
    • 岩廊又复仰几微:山岩和廊道仰望着微弱的光影,表现出一种对理想的渴望与追求。
    • 正须国论筹前箸:正需要对国家事务进行深入讨论,暗示对社会关注的必要性。
    • 毋使人间见亦稀:不要让这样的理想和讨论在世间变得稀少,表达出对理想的珍视。
  2.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清言比作细雨,形象地表现出其微妙与滋润。
    • 对仗:如“岩廊”与“几微”形成了和谐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3. 主题思想

    • 诗歌传达了对国家与社会的深切关怀,强调理性讨论的重要性,呼唤人们积极参与国事。

意象分析:

  1. 清言:象征真理与理想。
  2. 屑霏:细雨象征着温和而持久的关怀。
  3. 岩廊:自然的宁静与深远,象征着人们心灵的向往。
  4. 国论:国家事务的讨论,体现了集体智慧的必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清言”指什么?
    A. 细雨
    B. 真诚的言辞
    C. 政治言论
    D. 古诗

  2. “毋使人间见亦稀”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A. 要让世人看到
    B. 不要让美好变得稀少
    C. 人间的事物很稀少
    D. 让人间充满理想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

诗词对比

  • 曹勋的《钱大 其七》与杜甫的《春望》,两者均反映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但曹勋更多侧重于理性的讨论与思考,而杜甫则通过悲伤的情感表达对国家困境的深切感受。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古诗词鉴赏大全》
  3. 《中国古代诗词分析与解读》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九日省舅氏郭西独行因书所见十首 其四 九日与客登馀杭寡山 九日同魏懋忠冯用韫登显灵宫玉皇阁 其三 九日南溪汎舟 九日无酒书呈漕使韩伯修大夫 九日三首次杏东韵 其一 九日幸旺泉导醴亭登高 九日登高放歌 九日紫碧山房用杜甫诗韵得二律 其二 九日题湖阳县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田字旁的字 啁哳 三迭 車字旁的字 蓬头厉齿 难结尾的成语 气字旁的字 包含骑的词语有哪些 鬥字旁的字 义不旋踵 婚生子女 寸字旁的字 种作 虚职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 心上心下 动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