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27: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27:03
瞌睡诗
作者: 罗椅 〔宋代〕
瞌睡从何来,譬若风雨至。
曲几不待凭,虚棂那暇寄。
应人眉强撑,伸手扇已坠。
径游华胥国,欲见混沌帝。
齁齁自成腔,兀兀更有味。
息疎疑暂醒,气窒还扶醉。
儿童俗恼翁,摇膝问某字。
吻间仅一答,言下已复寐。
杂然拍手笑,欲嗔嗔不遂。
何曾参佛祖,先会点头意。
何曾逢曲车,流涎已沾袂。
不省罗短长,谁能问兴替。
阴天百怪舞,开口辄差异。
三百六十日,何似长瞌睡。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瞌睡的感慨,仿佛是风雨突至般,不由自主。坐在曲椅上竟无处可依,窗棂的虚空让人无暇寄托思绪。强撑着眉头,手一扇便又沉陷。仿佛梦游华胥国,想见混沌帝。由于瞌睡而自成一腔,愈发感到其乐无穷。虽然偶尔有醒来的念头,但却又因窒息而再次沉醉。儿童问老翁某个字,老翁只轻声答复,随即又再入梦。众人拍手欢笑,似乎想要发火却又做不到。何曾参拜佛祖,早已懂得点头之意。何曾坐上曲车,流涎湿了衣袖。不知罗衣长短,谁又能问兴替。阴天里百怪舞动,开口说话常常有差异。三百六十天,何如长久的瞌睡!
罗椅,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其作品以清新自然见长,常表达对生活的独特见解,擅长描绘细腻的情感。
这首《瞌睡诗》创作于日常生活的闲暇时光,表达了作者对梦境与现实交织的感受,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对生活节奏的反思。
《瞌睡诗》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绘了一个在生活中感到疲惫却又充满幻想的状态。诗的开篇便以“瞌睡从何来”引入,仿佛在追问睡意的来源,随即通过“曲几不待凭,虚棂那暇寄”的描写,表现了无处可依的怅惘。接着,诗人将自己的梦境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华胥国与混沌帝的意象,象征着作者对理想的渴望与梦境的追求。
在对话部分,儿童与老翁的互动展现了生活的琐碎与无奈,老翁的沉醉与儿童的天真形成鲜明对比,既有生活的幽默感也带出了一丝无奈的情绪。最后,诗人总结道:“三百六十日,何似长瞌睡”,将日常生活的繁忙与瞌睡的悠闲进行对比,呈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思考与反省。
本诗以幽默的语调探讨了现实生活的疲惫与梦境的美好,反映了人们在繁忙生活中对宁静与理想的向往。
《瞌睡诗》的主题是什么?
“华胥国”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中儿童与老翁的对话反映了什么?
对比《瞌睡诗》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涉及梦境与思考,但《静夜思》更多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而《瞌睡诗》则探讨了生活的疲惫与梦境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