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8:56: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8:56:39
二子同游石人峰,深行翠筱黄茅中。初嫌微径无人踪,行到半岭径亦穷。来时犹自闻鸡犬,且行且语不觉远。上头无梯下无岸,前头难攀後难返。黄茅翠筱深复深,忽有笛声出暗林。草根一把牛骨骼,血点溅地惊人心。二子相看面无色,疾趋山後空王宅。野僧闻此叫绝天,拊破禅床椎倒璧。荒山岂有吹笛声,乃是卧虎鼻息鸣。二子归来向侬说,犹道兹游最清绝。兹游清绝岂不佳,二子性命如泥沙。
两位朋友一起游览石人峰,沿着青翠的竹子和黄茅草深入前行。起初觉得小路上没有一个人影,走到半山腰时,路也变得难以继续。途中仍能听到鸡鸣犬吠,边走边聊不知不觉已走远。上面没有梯子,下面没有岸,前面难以攀登,后面也难以返回。黄茅草和翠竹深又深,忽然听到暗林中传来笛声。地上草根旁出现了一把牛骨骼,鲜血滴落在地,令人心惊。两人面面相觑,脸色苍白,急忙奔向山后的空房子。野僧听到此声,惊叹不已,拍打禅床,椎倒璧石。荒山中怎么会有笛声呢?原来是卧虎的鼻息在鸣叫。两人回去后对我说,依然觉得这次游玩最为清幽绝妙。这次游玩清幽绝妙,难道不好吗?但二人的性命却如同泥沙一般。
杨万里(1180-1235),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与对自然的深厚情感著称。
此诗写于南岭游历时,表达了与友人一同探险的经历,突显出自然的美与人类的渺小,同时也暗含对生命脆弱的思考。
此诗通过描绘二子在石人峰的游历,展现了自然的幽深与人类的脆弱。诗的开头描写了两人沿着狭小的小径深入深山,虽初时觉得无人踪迹、路途艰难,但随着旅程的深入,笛声的出现引发了他们的惊恐,暗示着潜在的危险。诗中用“草根一把牛骨骼,血点溅地惊人心”生动而惊悚地描绘出死亡的临近,令读者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最后,虽然两人对游历的回忆仍旧充满美好,却也让人感到一种无奈与淡淡的哀伤。这种对比通过诗人细腻的笔触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关系,令人深思。
诗歌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脆弱,同时也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
诗中“二子”指的是谁?
诗中的“卧虎”指代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哪种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