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3:59: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3:59:36
次韵郑佥判
作者: 方岳 〔宋代〕
诗穷不易办亭材,只恁荒寒处处苔。
种秫便当终老去,爱花能有几人来。
生前尺足竹三迳,身外无穷水一杯。
未必诸贤知此意,柴门虽设不曾开。
全诗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创作上感到困境的无奈与对生活的思考。诗人感叹诗歌难以用材来搭建亭子,只能在荒凉的环境中生长青苔。种下稻秧便是打算在此地度过余生,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热爱花卉呢?生前拥有的竹子虽有三寸,但身外的财富如同一杯水般有限。或许不是所有的贤者都能理解这种深意,尽管柴门已设,但却从未真正开启。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方岳,宋代诗人,以其清新隽永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涉及自然和人情,常常蕴含深邃的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方岳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创作的,可能是在他遭遇某种挫折或孤独时所写,反映出他对生活、对创作的深刻思考。
这首《次韵郑佥判》通过对环境与自我处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首联“诗穷不易办亭材,只恁荒寒处处苔”以对比的手法引出诗人写作的艰难与环境的荒凉,暗示着创作灵感的枯竭与生活的无奈。接下来的“种秫便当终老去,爱花能有几人来”则表达了诗人的感慨,他选择隐居于此,虽然心中有种种理想,但现实却是寂寞的,难以获得真正的理解与共鸣。
“生前尺足竹三迳,身外无穷水一杯”中,尺足竹的短小与身外财富的不足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对物质的淡薄与对内心世界的重视,似乎在强调内心的满足远比外在的富有更为重要。而最后一句“未必诸贤知此意,柴门虽设不曾开”则流露出诗人的孤独感与无奈,虽然身居隐士之地,但内心的孤独与对理解的渴望依然存在。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的深邃思考与独特的生活态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创作艰难的感慨,隐士生活中的寂寞,追求内在的满足与对他人理解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方岳的《次韵郑佥判》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与满足
B. 孤独与无奈
C. 奢华与享受
D. 忧伤与绝望
诗中“生前尺足竹三迳”中的“尺足”意味着什么?
A. 竹子长得很高
B. 拥有的财富有限
C. 竹子的数量很多
D. 生活环境富裕
诗的最后一句“柴门虽设不曾开”反映了诗人的何种心境?
A. 热情好客
B. 内心封闭与孤独
C. 对外界的渴望
D. 对生活的满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方岳的孤独与隐居生活的深刻思考,杜甫在《春望》中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与内心情感的抒发。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