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00: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00:54
八六子
作者:秦观 〔宋代〕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奈回首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我倚靠在高高的凉亭中,心中恨意如同芳草,虽然被割尽,但仍然会再生。
想起在柳树下的青骢马自从别后,水边的红袂随分手时飘荡,心中怅然,暗自惊愕。
毫无理由地,天空也似乎为这位美人而感叹。
夜晚的月光透过窗帘,幽幽的梦境浮现,春风吹过十里,柔情满溢。
然而回忆起往日的欢娱,渐渐随着流水而去,琴弦声断,香气减退,
怎能忍受那片片飞花在傍晚舞动,细细的残雨笼罩着晴空?
正要销沉,黄鹂又啼了几声。
此诗中涉及的“芳草”可引申为对爱情的思念与遗憾,同时“嫉妒”与“恨”交织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往日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现状的无奈。“黄鹂啼”常被用来象征春天,而在此处则暗示着春意已逝,留给人的是孤独与惆怅。
作者介绍: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宋代著名词人,擅长词和诗。其词多表现细腻的情感,尤其擅长描写离愁别绪。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常常感受到离别与思念的情绪,故而写下此词。作品反映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
《八六子》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爱情的无奈。开头的“倚危亭”便设定了一个孤独的氛围,诗人独自倚靠在亭子之上,内心满是苦楚。接着“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一句,将内心的恨意形象化,表达了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
词中多次提及自然景物,如“夜月”、“春风”、“流水”等,巧妙地与内心的情感相结合,形成了人景交融的意境。尤其是“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两句,展现了静谧与柔和的对比,诗人似乎在梦中回忆往昔,然而这种美好又是那样遥不可及。
最后的“黄鹂又啼数声”则是对自然的呼应,黄鹂的啼鸣不仅是春天的象征,更是对逝去时光的感叹,令整首词在对比中更显深沉的悲凉。这首词以其细腻的情感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秦观对爱情的执着与无奈,成为古典诗词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词主要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与对现实境遇的无奈感慨,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复杂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八六子》的作者是?
A. 李白
B. 秦观
C. 杜甫
诗中提到的“红袂”是指?
A. 男子的衣服
B. 女子的衣服
C. 童子的衣服
诗中“恨如芳草”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忧伤
B. 思念
C. 快乐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黄鹂”象征着什么?
A. 冬天
B. 春天
C. 秋天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秦观的《八六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对比,前者更侧重于对逝去爱情的追忆与感伤,而后者则更多体现女性对爱情的柔情与坚韧。两者都展现了深厚的情感,但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