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题画共十六首 其十三

《题画共十六首 其十三》

时间: 2025-05-07 22:37:53

诗句

巘崿莲为峰,涟漪柳成浪。

此中可卜居,于以遂天放。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37:53

原文展示

巘崿莲为峰,涟漪柳成浪。此中可卜居,于以遂天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山峰如同盛开的莲花般高耸,柳树轻轻摇曳,宛如涟漪般起伏。在这样的环境中,仿佛可以选择安居乐业,随意地享受自然的宁静与自由。

注释

  • 巘崿:山峰高耸的样子。
  • 莲为峰:形容山峰的形状像盛开的莲花。
  • 涟漪:水面上轻微的波动,形容柳树随风摇动的样子。
  • 柳成浪:柳树轻柔的枝条在风中摇曳,像波浪一般。
  • 可卜居:可以选择居住的地方,这里指的是可以安居的理想环境。
  • 遂天放:顺应自然,放飞自我,享受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晚号心斋,明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和文人。他的作品反映了明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董其昌的山水画作背景下创作的,表现了他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向往,体现出他追求恬淡生活的理想。

诗歌鉴赏

董其昌的这首诗,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诗中描绘的山水意象,生动地呈现了一个理想的隐居之地。开篇的“巘崿莲为峰”,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也暗示了他对艺术理想的追求。接下来的“涟漪柳成浪”,则通过形象的比喻,展现了柳树在风中轻舞的优美姿态,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流动的氛围。

整首诗的意境清新脱俗,给人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人间仙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似乎找到了理想的栖居之所,能够随心所欲地享受大自然的馈赠。这种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反映了士人渴望归隐的情怀,彰显了董其昌追求自由、宁静的生活理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巘崿莲为峰”:描绘山峰高耸的姿态,像盛开的莲花,强调自然的和谐美。
    • “涟漪柳成浪”:柳树在风中摇曳,形成细腻的波纹,展现出动静结合的美感。
    • “此中可卜居”:表达了在此美景中,可以找到理想的栖息地。
    • “于以遂天放”:强调顺应自然,享受自由的生活态度。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峰比作莲花,突出了自然景观的美丽。
    • 拟人:柳树被赋予了生命,像人在波浪中舞动,增加了画面的动感。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山水自然的赞美,传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由、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 莲花:象征纯洁、高雅,代表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柳树:象征柔软与顺应,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谐的向往。
  • 山峰:象征高远、坚韧,代表了追求理想和精神自由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巘崿莲为峰”中的“莲”指的是? A. 一种花
    B. 一种食物
    C. 一种动物

  2. “涟漪柳成浪”中的“涟漪”是指? A. 风的声音
    B. 水面的波动
    C. 鸟的鸣叫

  3. 诗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月亮
    B. 山水
    C. 乡村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同样描绘了山水之美,他的作品更侧重于宁静的氛围,而董其昌则通过比喻和意象展现了更为生动的画面。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风格各有不同,王维的诗更为沉静内敛,董其昌则更为活泼生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精选》
  • 《董其昌书画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鹧鸪天 辛卯春正二首 其一 鹧鸪天·豆蔻梢头春意浓 鹧鸪天 重过阊门感旧 鹧鸪天 其四 鹧鸪天 感春和苏宇翁 鹧鸪天 鹧鸪天 壬辰生日忆慈亲 鹧鸪天·倭人寇我三月矣,寒宵凄惊,怆然有思 鹧鸪天 鹧鸪天 癸卯除夕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警省 万口一辞 断送一生惟有酒 偏跛 覆车之鉴 弭盗安民 吏事 跼蹐不安 工字旁的字 卤字旁的字 恼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佐幕 舌字旁的字 足字旁的字 阴陵 四点底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