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56: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56:55
莫是西湖,分一派残波剩碧。闲问著莺仙丹事,老榕知得。荇水带长鸥踏损,柳风絮暖鱼吞入。只前山依旧汉时青,晴还湿。亭疏好,何消密。花少好,无多植。听黄鹂三请,要诗翁出。消渴泉斟寒玉液,留题石剥苍苔色。叹而今翻羡南春,乾坤窄。
这难道是西湖吗?只分得一片残波和剩余的碧水。我闲问黄莺有关仙丹的事情,老榕树却知道。水面上,荇菜带着长长的鸥鸟轻轻踏过,柳风轻拂,春絮温暖,鱼儿也吞入水中。前面的山依旧青翠,如同汉代时的景色,晴天时水面依然湿润。亭子稀疏,怎么会显得拥挤?花儿虽少,却不需要种太多。听那黄鹂三次请求,要我这位诗翁出山。把消渴的泉水斟入寒玉液中,留下题字在剥落的苍苔石上。叹息如今我竟然羡慕南方的春天,天地显得如此狭窄。
作者介绍: 萧崱,字君宸,号寒山,宋代诗人,擅长写景抒怀,其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复兴交织之际,作者在西湖附近游玩时,受到自然风光的启发,借景抒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感慨。
《满江红·莫是西湖》是一首典型的宋词,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深刻体悟。诗中开头以“莫是西湖”引入,设疑而后转到对景的细致描绘,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通过“残波剩碧”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往昔的追忆,仿佛在述说着时间的流逝与美好事物的消逝。
接着,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将人和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黄莺的歌声、老榕的智慧、荇水的轻柔、柳风的温暖,皆展现了生机与活力。诗中对“亭疏”和“花少”的描写,则反映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一种宁静与内心的安宁。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南方春天的羡慕,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渴望,更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整首诗用词简练而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且富有哲理,展现出宋代诗词特有的细腻与深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深刻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体现了作者的哲思与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老榕”象征什么?
A. 年轻 B. 智慧 C. 美丽
答案:B
“亭疏好,何消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拥挤 B. 清闲 C. 复杂
答案:B
诗人在最后叹息什么?
A. 对自然的失望 B. 对南方春天的羡慕 C. 对人际关系的失落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