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14: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14:57
品物趋时慰寂寥,静观玄化自超遥。
鹦因求友偏饶舌,柳为含绵嫩折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晚春时节的感受:随着物候的变化,内心感到些许的慰藉,静静观察自然的变化,心灵却能超然于世。鹦鹉因为追求友谊而喋喋不休,柳树则因春意盎然而娇嫩欲折。
姜特立,字仲明,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多见记载,但其诗作风格清新脱俗,善于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内心情感。
《晚春》创作于春末夏初之际,正值万物复苏之时,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感悟,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的感慨。
《晚春》是一首充满生机和哲思的诗作,诗人在简单的描写中蕴含了深刻的内涵。开篇以“品物趋时慰寂寥”引入,表现出对万物变化的细腻观察,诗人通过对自然的细致品味获得了内心的慰藉,体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态度。接着“静观玄化自超遥”则表达了诗人超脱于世俗的宁静心境,强调在纷扰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
后两句通过鹦鹉和柳树的对比,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鹦鹉因追求友谊而喋喋不休,反映出人类在沟通与情感上的复杂性;而柳树则因春意盎然而显得娇嫩,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美好。整首诗将自然景象与人类情感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和谐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整首诗通过自然与人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中“品物趋时”意为:
A. 观察万物的变化
B. 感受孤独
C. 追求友谊
D. 超越世俗
诗中提到的“鹦”主要象征:
A. 自然生命
B. 喋喋不休的社交
C. 内心的宁静
D. 孤独感
《晚春》与王维的《鸟鸣涧》都有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对内心情感的描写。王维的诗更加注重山水的意境,而姜特立则更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