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01:57: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01:57:10
北伐诗
作者: 刘义隆 〔南北朝〕
季父鉴祸先,辛生识机始。
崇替非无徵,兴废要有以。
自昔沦中畿,倏焉盈百祀。
不睹南云阴,但见胡尘起。
乱极治方形,涂泰由积否。
方欲涤遗氛,矧乃秽边鄙。
眷言悼斯民,纳隍良在己。
逝将振宏罗,一麾同文轨。
时乎岂再来,河清难久俟。
骀驷安局步,骐骥志千里。
梁傅畜义心,伊相抱深耻。
赏契将谁寄,要之二三子。
无令齐晋朝,取愧邹鲁士。
季父早已看透祸乱的先兆,辛生在识别机遇时开始发力。
崇盛与衰落并非没有征兆,兴起与废弃也必定有其原因。
自古以来中原沦陷,这一状态已持续了百年。
南方的乌云我看不见,但却看到胡人的尘土飞扬。
乱世之中,治平方显现,顺境与逆境是由积累而来。
我方想要洗净残留的污秽,岂止是边地的肮脏。
我忧心于百姓的苦难,治理良好的责任在于自己。
我将要振兴宏伟的事业,号召大家共同走上文化的轨道。
时光难道会再次来到吗?河流清澈的日子难以久待。
骏马安于缓步,千里志向的骐骥又如何?
梁傅心怀义气,伊相却深怀羞耻。
赏赐又将寄给谁呢?唯有这两三位子弟。
切勿让齐国和晋国的朝廷,给我们带来邹鲁士族的羞愧。
刘义隆(公元462年-539年),字景先,南朝宋时期的皇帝,文学家。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作品多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北伐诗》写于南北朝时期,正值北方民族的入侵和南方的动荡。刘义隆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恢复国家统一的渴望。
《北伐诗》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政治抱负的诗作,刘义隆在诗中以深厚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民族情怀表达了他对国家存亡的忧虑。这首诗开篇便引入了家族长辈的智慧,以“季父鉴祸先,辛生识机始”强调了历史的教训与机遇的把握。接着,诗人回顾历史的兴衰,指出盛衰并非无迹可循,强调了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诗中提到的“南云阴”与“胡尘起”之间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南方在外敌侵扰下的恐慌与无奈。诗人在“乱极治方形”一句中,指出治理的紧迫性与必要性,进一步反映了他作为一位领导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最后,诗人用“骐骥志千里”来表达人才的渴望,激励后辈要有远大的志向。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既有历史的深度,也有现实的紧迫感,充分体现了刘义隆作为一代文人的卓越才华。
整首诗歌围绕着国家的存亡与百姓的苦难展开,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注与责任感,体现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民族情怀。
诗中的“季父”指的是谁?
诗中提到的“胡尘”指的是?
诗人希望通过哪些方式来振兴国家?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