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2:38: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2:38:02
原文展示:
观诗吟 爱君难得似当时,曲尽人情莫若诗。 无雅岂明王教化,有风方识国兴衰。 知音未若吴公子,润色曾经鲁仲尼。 三百五篇天下事,后人谁敢更讥非。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诗歌的极高评价,认为诗歌能够深刻地反映人情世故,是了解国家兴衰的重要途径。诗中提到“无雅岂明王教化”,意指没有高雅的诗歌,就无法明确君王的教化;“有风方识国兴衰”,则强调通过诗歌中的风俗描写可以认识国家的兴衰。后两句提到吴公子和鲁仲尼,分别指春秋时期的吴国公子季札和孔子,暗示诗歌的润色和传承的重要性。最后一句“三百五篇天下事,后人谁敢更讥非”,指的是《诗经》中的三百零五篇,认为这些诗歌记录了天下大事,后人不应轻易批评。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梅山,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理学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邵雍对诗歌功能的认识,他认为诗歌不仅是表达个人情感的工具,更是反映社会现实、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诗歌功能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诗歌的深刻理解。邵雍认为诗歌能够细致地表达人情,是了解国家兴衰的重要途径。诗中提到的“无雅岂明王教化”和“有风方识国兴衰”,强调了诗歌在文化传承和社会观察中的作用。后两句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提及,进一步强调了诗歌的润色和传承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远,体现了邵雍对诗歌的尊重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赞美诗歌的功能和重要性,强调诗歌在文化传承和社会观察中的作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吴公子”指的是谁? A. 吴王夫差 B. 吴公子季札 C. 吴起 答案:B
“润色曾经鲁仲尼”中的“鲁仲尼”指的是谁? A. 孟子 B. 孔子 C. 荀子 答案:B
诗中提到的“三百五篇”指的是什么? A. 《尚书》 B. 《诗经》 C. 《春秋》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