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5: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5:35
百舌殷懃报晓晴,花梢做出百般声。饶渠学遍山禽语,至竟何曾学得莺。
百舌鸟热情地在清晨报晓,花梢上发出各种声音。即使它学会了山中所有鸟的叫声,最终也未曾学会黄莺的歌唱。
诗中提到的“莺”是指黄莺,常被视为春天的象征,其歌声清脆悦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古代文学中,莺的歌唱常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他以山水田园诗闻名,诗风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春季,杨万里身处山居,观察自然,感受春日的生机,写下了这一诗作,表达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黄莺歌声的向往。
此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清晨万物复苏的景象。开头两句通过百舌鸟的鸣叫和花梢的声音,营造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春日氛围。百舌鸟因其擅长模仿而被提及,象征着自然界的丰富和多元。然而,诗人却在最后一句中流露出一种微妙的失落感:尽管百舌鸟能学会众多鸟类的声音,却无法学到莺的歌唱。这一对比不仅显示了莺歌的独特与优美,也暗示了自然界中某些美好的事物是不可模仿的,寄托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钦佩与向往。整首诗通过丰富的音响效果和细腻的情感交织,让人感受到春日的气息以及对自然生命力的赞美。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春日的鸟鸣,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隐含了对美好事物无法完全拥有的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百舌鸟”主要象征什么?
诗最后一句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杨万里的这首诗与李白的《静夜思》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但前者更注重对自然的描绘,后者则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