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03: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3:27
示子遹
作者:陆游 〔宋代〕
家贫不学俭,物理有固然。
要是善用短,足以终其年。
我家稽山下,禀赋良奇偏。
敢言中人产,日或无炊烟。
有儿更耐穷,伴翁理遗编。
短檠幸能继,竟夜可忘眠。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贫困生活的认知和对儿子学习的期望。他认为,家境贫寒使得他无法学习节俭,但物质的来源是有规律的。只要善于利用短暂的资源,便足以过完一生。他的家在稽山脚下,自然条件优越。尽管中人(平民)生活艰难,有时甚至没有炊烟,但有儿子在身边,他感到更加能忍受贫穷,一起整理遗留下来的书籍。即使灯光微弱,他也能在夜里忘却烦恼。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可以看作是对战乱时期平民生活的反映。陆游身处南宋时期,国家动荡,民众生活困苦,诗中所表现的贫困和对知识的追求,正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宋代著名诗人,因其诗风豪放、情感真挚而受到后人推崇。他一生经历了南宋与金朝的对抗,尽管屡次遭遇政治上的挫折,但其诗作仍然展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示子遹》写于陆游晚年,反映了他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以及在困境中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这首诗不仅寄托了对儿子的期望,也传达了在艰苦环境中仍然追求知识和文化的信念。
《示子遹》是一首充满生活哲理的诗,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开篇直入主题,点明由于家庭贫困,无法学习节俭,但随即转向对物质规律的探讨,显示出他对生活本质的理解。接着,诗人描绘了自己所居住的环境,虽是贫困,却“禀赋良奇偏”,即使生活条件艰苦,也不失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后半部分,诗人对儿子的期望更加明显,强调了在贫穷中更能忍受艰难的情感。与其说是对贫穷的无奈,倒不如说是对知识和文化的执着追求。最后一句“竟夜可忘眠”更是点题,夜晚在书页中找到慰藉,体现出知识的力量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逐句解析: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贫困生活的认知和对知识的追求,体现了在逆境中通过学习和坚持来提升自我的信念。诗人以自己为例,强调了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诗中提到的“炊烟”象征什么?
a) 温暖的家庭
b) 生意兴隆
c) 知识的追求
d) 自然风光
诗人认为善用短指的是什么?
a) 学习节俭
b) 善于利用有限的资源
c) 追求奢华生活
d) 忘却生活的烦恼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金钱的渴望
b) 在困境中追求知识和文化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家庭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