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11: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11:30
游灵鹫寺堂中然独作礼开山定心尊者
作者: 陆游 〔宋代〕
半世吴松理钓丝,蜀山著脚岂前知。
云堂已散三三众,卵塔空寻点点师。
戴雪数峰临峭绝,浮花一水舞沦漪。
劳生未尽能重到,应扫流尘读此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诗的前两句写作者在半生的时光里,像在吴松河边理理钓丝,然而在蜀山脚下却未曾料想到这条路会走到今天。接着提到云堂已散,三三两两的人已经散去,自己在卵塔前空寻往日的师长。后两句描绘了雪峰的壮丽和浮花在水面的舞动,最后感叹人生未尽,重回此地应当扫去尘埃,细品诗中的智慧。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学家,作品以诗词、散文和文论为主,风格豪放而又细腻,深受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陆游晚年,他回首自己的一生,感慨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表达了对山水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抒发个人感慨,呈现出一种深邃的哲理。首句“半世吴松理钓丝”将读者带入一个悠闲的钓鱼场景,表现了诗人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然而随之而来的“蜀山著脚岂前知”,则将这一切的宁静打破,暗示人生的不可预测性。接着“云堂已散三三众”,描绘出一个空寂的场所,表达了世事无常,人与人之间的聚散离合。后半部分的“戴雪数峰临峭绝”,则用雪峰的高洁与险峻,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追求与超越,而“浮花一水舞沦漪”则是对生命短暂美好的感叹。
整首诗在景色描绘中融入了哲理思考,使得诗意更加深入人心。诗人对自然的观察与对人生的反思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最后一句“应扫流尘读此诗”更是呼应了整首诗的主题,提醒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体悟生命的真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该诗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如“浮花一水舞沦漪”通过生动的意象传达了流动的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鼓励人们在繁忙中留心体悟生命的真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半世吴松理钓丝”中“吴松”指的是哪种意象?
诗中提到的“云堂”是什么地方?
诗人通过描绘雪峰想表达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