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3:02: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3:02:30
重寄荔枝与杨使君,时闻杨使君欲种植故有落句之戏
摘来正带凌晨露,寄去须凭下水船。
映我绯衫浑不见,对公银印最相鲜。
香连翠叶真堪画,红透青笼实可怜。
闻道万州方欲种,愁君得吃是何年。
我摘下的荔枝上还沾着清晨的露水,寄去的荔枝必须依靠小船送给你。
它的色泽映衬着我的红衫却看不见,与你的银印相比显得格外鲜艳。
荔枝的香气和翠绿的叶子真可以画成一幅画,红透的果实在青色的笼子里显得可怜。
听说万州正想种荔枝,愁苦的是你能吃到的时候又是哪一年呢?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官至左侍郎。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描写生活琐事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白居易与杨使君的友谊基础上,表达了对荔枝的赞美以及寄送的思念之情,同时反映了荔枝在当时的珍贵与稀缺。
这首诗通过寄送荔枝的情景,展现了白居易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美。诗中用“摘来正带凌晨露”开头,生动描绘了荔枝的鲜美与珍贵,清晨的露水使果实更加诱人,象征着新鲜与生命力。紧接着,“寄去须凭下水船”则表达了寄送的情感,显示了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随后两句“映我绯衫浑不见,对公银印最相鲜”,通过对比,突显了荔枝的美丽与诗人自己衣衫的鲜艳,暗示了荔枝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最后两句则引出对未来的忧虑,“闻道万州方欲种,愁君得吃是何年”,既表达了对友人能否享受到这种美味的担忧,也透露出荔枝作为一种稀有水果的现实。
整首诗在简单的叙述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将友情与自然之美巧妙结合,体现了他细腻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情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荔枝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关怀,同时也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未来的不安。
诗词测试:
诗中的“映我绯衫浑不见”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人为何愁苦“君得吃是何年”?
荔枝在诗中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白居易和李白的荔枝诗歌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但白居易更侧重于人情世故,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豪放的个性与自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