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重寄荔枝与杨使君,时闻杨使君欲种植故有落句之戏

《重寄荔枝与杨使君,时闻杨使君欲种植故有落句之戏》

时间: 2025-04-28 23:02:30

诗句

摘来正带凌晨露,寄去须凭下水船。

映我绯衫浑不见,

对公银印最相鲜。

香连翠叶真堪画,红透青笼实可怜。

闻道万州方欲种,愁君得吃是何年。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3:02:30

原文展示:

重寄荔枝与杨使君,时闻杨使君欲种植故有落句之戏
摘来正带凌晨露,寄去须凭下水船。
映我绯衫浑不见,对公银印最相鲜。
香连翠叶真堪画,红透青笼实可怜。
闻道万州方欲种,愁君得吃是何年。

白话文翻译:

我摘下的荔枝上还沾着清晨的露水,寄去的荔枝必须依靠小船送给你。
它的色泽映衬着我的红衫却看不见,与你的银印相比显得格外鲜艳。
荔枝的香气和翠绿的叶子真可以画成一幅画,红透的果实在青色的笼子里显得可怜。
听说万州正想种荔枝,愁苦的是你能吃到的时候又是哪一年呢?

注释:

  • 荔枝:一种热带水果,味美鲜甜,常用以寄托情感。
  • 杨使君:杨使君是诗中收信人,可能是朋友或官员。
  • 翠叶:指荔枝的绿叶,象征生机与美好。
  • 银印:可能指杨使君的权威或身份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官至左侍郎。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描写生活琐事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白居易与杨使君的友谊基础上,表达了对荔枝的赞美以及寄送的思念之情,同时反映了荔枝在当时的珍贵与稀缺。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寄送荔枝的情景,展现了白居易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美。诗中用“摘来正带凌晨露”开头,生动描绘了荔枝的鲜美与珍贵,清晨的露水使果实更加诱人,象征着新鲜与生命力。紧接着,“寄去须凭下水船”则表达了寄送的情感,显示了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随后两句“映我绯衫浑不见,对公银印最相鲜”,通过对比,突显了荔枝的美丽与诗人自己衣衫的鲜艳,暗示了荔枝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最后两句则引出对未来的忧虑,“闻道万州方欲种,愁君得吃是何年”,既表达了对友人能否享受到这种美味的担忧,也透露出荔枝作为一种稀有水果的现实。

整首诗在简单的叙述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将友情与自然之美巧妙结合,体现了他细腻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荔枝的清新与寄送的期待。
    • 第二联通过对比,突显荔枝的色泽之美与诗人的衣衫。
    • 第三联赞美了荔枝的香气与外观,表达了对其的珍惜。
    • 第四联则流露出对未来的忧虑,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荔枝的香气与翠叶比作画,增强了诗的艺术感。
    • 对仗:各联之间的工整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荔枝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关怀,同时也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未来的不安。

意象分析:

  • 荔枝:象征着友谊、珍贵与美好。
  • 翠叶:象征生机与希望。
  • 露水:代表新鲜与生命的开始。
  • 红衫:象征热情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映我绯衫浑不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自豪
    • B. 忧愁
    • C. 忘却
  2. 诗人为何愁苦“君得吃是何年”?

    • A. 荔枝珍贵
    • B. 友谊破裂
    • C. 生活贫困
  3. 荔枝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友情
    • C. 自然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赠孟浩然》

诗词对比: 白居易和李白的荔枝诗歌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但白居易更侧重于人情世故,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豪放的个性与自由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相关查询

观物四首 其一 蛩 中桥二首 孝宗皇帝杜甫夜宴左氏庄诗御书赞 米元章鉴远前诗帖赞 渰中水浅舆从下水肩舟二首 其一 后元祐行上辨章乔益公 贺高中书兼崇政殿说书三首 苏文定衙前至京湖三口帖赞 寄道士杨休文 梁仲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黜陟赏罚 足字旁的字 元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绞丝旁的字 指导性计划 青牛句 惜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灌瓜之义 金相玉映 亠字旁的字 凉汉 風字旁的字 语气 盖巾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梧桐断角 膘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银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富比王侯 匕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