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59: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59:22
题道士碧潭
作者: 姚勉 〔宋代〕
幽人何处倚渔竿,
百顷清潭浸碧寒。
不动一波疑水定,
中涵万象觉天宽。
山将螺髻堆铜镜,
月借玻瓈现玉盘。
莫作窈深无底看,
是间应有卧龙蟠。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水之间的道士,倚靠在渔竿旁,身处于一片清澈而寒冷的碧潭之中。潭水静谧,波澜不惊,仿佛一切都已安定,天地间的万物都在他的心中得到了宽广的体现。山峦的形状像是螺髻,宛如铜镜一般;月光透过玻璃似的清澈,映现出玉盘般的美丽。不要把这里的深邃看作无底的深渊,这里或许藏有一条卧龙,盘踞在水底。
姚勉,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有“隐士”之称,作品多以山水为题材,风格清新淡雅,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题道士碧潭》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之时,士人多趋向于隐居以避世,诗中描绘的道士生活反映了这一社会现象,表现出诗人对清幽山水的向往以及对隐逸生活的赞美。
《题道士碧潭》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山水诗,诗人通过描绘道士在碧潭边的宁静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前四句以“幽人”和“碧潭”为中心,描绘出道士的闲适与清幽,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的自然环境之中,令人心旷神怡。
后四句则通过“山将螺髻堆铜镜,月借玻瓈现玉盘”的比喻,展示了自然景物的美丽与和谐。山的形状与月的光辉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同时,诗中提到的“卧龙”更是赋予了这幅画面以深邃的内涵,暗示着自然中潜藏的智慧与力量。整体上,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更传达出一种归隐、安宁的生活态度,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自然中寻找心灵宁静的主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选择题:诗中“幽人”指的是哪个群体?
A. 渔民
B. 道士
C. 诗人
D. 商人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百顷清潭浸_____”,形容潭水的清澈和寒意。
判断题:诗中“卧龙”指的是一种神秘的力量。 (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