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颂古十首

《颂古十首》

时间: 2025-05-02 10:49:39

诗句

百千诸佛眉弯曲,无证无修眼搭痴。

踏著未消连底冻,一时认作碧琉璃。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49:39

原文展示:

百千诸佛眉弯曲,无证无修眼搭痴。
踏著未消连底冻,一时认作碧琉璃。

白话文翻译:

许多佛的眉头弯曲,没有证悟也没有修行,眼神却显得迷惑。
脚踏着未融化的冰,竟一时把它当作碧琉璃。

注释:

字词注释:

  • 百千诸佛:形容佛的众多,表示无数的佛。
  • 眉弯曲:形容佛的眉毛形态,暗指佛的表情。
  • 无证无修:没有证悟和修行,指的是一种迷茫状态。
  • 眼搭痴:眼神迷离,显得愚痴。
  • 踏著未消连底冻:脚踩着尚未融化的冰。
  • 碧琉璃:形容一种美丽的蓝色玻璃,具有极高的价值和美感。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直接引用明显的典故,但涉及到佛教的基本理念,如修行与觉悟,表现出一种佛教的哲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端裕,宋代高僧,著名的佛教诗人。他的诗作常常融合了佛教思想与自然景色,风格独特,情感深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盛行的佛教文化背景下,反映出作者对人性、修行和认知的思考,呈现出一种对世俗迷茫的批判。

诗歌鉴赏:

《颂古十首》中的这首诗以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众生的迷惑与无知。开篇用“百千诸佛”来引入佛教的智慧,然而接着却将其和“无证无修”相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暗示即使是佛也有眉弯曲的瞬间,反映出即使在佛教理念中,仍有无知的状态存在。这一对比不仅展示了人们在修行路上的种种困惑,也表达出对世间虚幻的深刻洞察。

“踏著未消连底冻”的意象,生动地展现了人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迷失,尚未融化的冰象征着固执和未解的困境,而“碧琉璃”的错认则体现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盲目追求。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修行过程中的艰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百千诸佛眉弯曲:表示佛的无数化身,反映出佛教的众生观。
  2. 无证无修眼搭痴:强调众生的迷惑,缺乏智慧与修行。
  3. 踏著未消连底冻:形象地描绘人们脚下的困境,未融化的冰象征着僵硬与不变。
  4. 一时认作碧琉璃:讽刺人们对虚幻事物的误解与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佛与人类的无知作对比。
  • 拟人:将佛的眉毛形容成“弯曲”,赋予了情感色彩。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类的认知与修行的困惑,强调了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世俗的迷失与虚幻的追求是常态,反映出佛教对人性及其修行的深刻洞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诸佛:象征智慧与觉悟。
  • 眉弯曲:象征人性的困惑与迷失。
  • 未消底冻:象征固执与未解的困境。
  • 碧琉璃:象征人们心中对美的追求与虚幻的幻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2. 诗中“无证无修”主要指什么? A. 有智慧和修行
    B. 没有证悟和修行
    C. 有证悟但没有修行
    D. 没有信仰

  3. “踏著未消连底冻”中的“底冻”指的是什么? A. 冰河
    B. 冰雪
    C. 未融化的冰
    D. 冻土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观音菩萨诗》 - 释道安
  2. 《月夜忆舍弟》 -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 李白:两者都涉及个人的情感体验,但李白的诗更多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而释端裕的诗则是对人性与修行的思考。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感慨,但释端裕的诗更侧重于内心的迷茫与探索。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代诗人研究》 - 李明
  2. 《佛教与诗歌的交融》 - 张华
  3. 《古诗词鉴赏指南》 - 王丽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和陈传道秋日十咏 其五 秋月 晓晴西郊马上 历阳姥矶 郎官湖 送李主簿夷行之官河阴四首 题海陵寓舍二首之二 海陵喜雨 二月二日席上赋 攀鞍态(同前) 王迥子高挽章五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谗口铄金 聿字旁的字 绞丝旁的字 屮字旁的字 谷字旁的字 包含刀的成语 射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东偷西摸 鴑鹊 彑字旁的字 趁虚而入 迎尘 思贤如渴 流落江湖 彝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道傍苦李 近体 止酒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