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小游仙词 其三

《小游仙词 其三》

时间: 2025-05-02 11:26:35

诗句

来不分明去不言,红椒花露湿妆痕。

巫娥已逐梦魂断,十二碧峰愁暮猿。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26:35

原文展示:

来不分明去不言,红椒花露湿妆痕。
巫娥已逐梦魂断,十二碧峰愁暮猿。

白话文翻译:

来时不清楚去时无言,红色椒花上的露水湿透了妆痕。
巫女已追逐梦境,魂魄却已断绝,十二座碧绿的山峰让人愁苦,黄昏时分的猿声声声哀怨。

注释:

  • 来不分明:来时模糊不清。
  • 去不言:离去时默不作声。
  • 红椒花:红色的椒花,象征美丽和娇艳。
  • 湿妆痕:指妆容因露水而变得模糊。
  • 巫娥:传说中的巫女,常与梦境相关。
  • 逐梦魂断:追逐梦境却失去了灵魂。
  • 十二碧峰:指十二座青翠的山峰,象征着孤独和愁苦。
  • 愁暮猿:黄昏时分,猿声悲哀,增添了忧伤的气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翥(生卒年不详),元代诗人,擅长咏物抒情,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慨。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小游仙词》系列诗作反映了诗人对梦境与现实的思考,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在元代这个动荡的时期,诗人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忧虑与思索。

诗歌鉴赏:

《小游仙词 其三》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诗。诗的开头以“来不分明去不言”引入,展示一种模糊的状态,仿佛在描绘离别时的无奈。接着“红椒花露湿妆痕”描绘了美丽却又脆弱的景象,花露如泪水般湿润了妆容,暗示了内心的愁苦和失落。巫娥的追梦,象征着人们对理想和美好的向往,但“梦魂断”却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令人感到无比惋惜。最后“十二碧峰愁暮猿”以山峰和猿声结束全诗,意象交错,营造出一种孤独和凄凉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人生的无常与惆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来不分明去不言:表明来去之间的模糊与沉默,体现了情感的复杂。
  • 红椒花露湿妆痕:通过花和露的意象,展现了美丽与脆弱的结合。
  • 巫娥已逐梦魂断:巫女追逐梦境,却失去了灵魂,暗示追梦的艰难与痛苦。
  • 十二碧峰愁暮猿:山峰与猿声的结合,表达了孤独与抑郁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红椒花露湿妆痕”,比喻美丽与脆弱。
  • 拟人:如“愁暮猿”,赋予猿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诗中用对仗的方式使得语言更加优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理想破灭与孤独的深切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巫娥:象征追求理想与梦境的女性形象。
  • 红椒花:象征美丽与短暂,充满生命的气息。
  • 十二碧峰:象征孤独与高远,代表着诗人内心的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来不分明去不言”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喜 B. 无奈 C. 愤怒

  2. “红椒花露湿妆痕”中的“露”指什么? A. 露水 B. 眼泪 C. 花香

  3. “巫娥已逐梦魂断”中的“逐梦”代表了什么? A. 追求理想 B. 追赶风景 C. 追逐财富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同样表达对人生与理想的思考。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描绘孤独与思乡情。

诗词对比:

  • 《小游仙词 其三》 vs. 《夜泊牛津》:两首诗都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但前者更侧重于孤独与无奈,后者则更注重于对美景的赞美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探讨元代诗人的生平与创作。
  • 《中国古诗词鉴赏》:提供古诗词的分析与解读。

相关查询

浪淘沙 晚秋病中述怀 浪淘沙 和中实 浪淘沙 浪淘沙 甲辰除夕和宋周晋仙明日新年之作 浪淘沙 其九 浪淘沙 江上 浪淘沙 其一 癸亥正月和弟岁暮作 浪淘沙二首 为元正逝世十周年作 浪淘沙 浪淘沙 底树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象耕鸟耘 艸字旁的字 卤字旁的字 止字旁的字 釒字旁的字 弄思 汹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休戚与共 神奇莫测 谄薄 燔荡 秃翁 阴阳易位 龠字旁的字 语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引拔 作事不时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