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14:37: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14:37:27
寄题庄器之招隐楼
作者:张镃(宋代)
得时则为人,此固丈夫志。
生前必功名,说实起后世。
君看禹稷徒,乌有觊望意。
偶然事逢手,势若破竹易。
所以极万代,伟绩不可概。
纷纷务勉强,指日敬声利。
等观今昔为,迷悟由性异。
庄侯海内士,岂特静者类。
深叹末俗竞,懒赴殊科试。
力田抄饭白,结屋傍山翠。
受用已有余,推此更广施。
名楼曰招隐,来者定费弃。
我恨闻命晚,已买城北地。
湖滨林麓幽,市远车马避。
想像辋川宽,庶几盘谷邃。
虽非千步门,肯换一品位。
桃蒸春浪活,桂馥秋风至。
其时思故友,命驾惊昼睡。
堂堂无他言,握手笑相视。
吾侪东西隔,橘枳本同味。
中年各菟裘,要非太早计。
何须并墙居,而后愿始遂。
在适当的时机做出贡献,这正是一个男子汉的志向。
生前要有名声与成就,以便在后世被人铭记。
你看大禹和稷的事迹,哪里会有人妄想得到呢?
偶尔碰到合适的机会,事情就像破竹一样容易。
因此,他们的伟大成就流传万代,无法忽视。
纷纷的人都在追求名利,真是辛苦不已。
看看现在和过去,迷惑与觉悟是因性情不同。
庄子所称的隐者,难道只是安静的人吗?
我深感世俗的竞争,懒于去参加科举考试。
力耕田地,抄写饭食,住在山边的翠绿中。
已有的生活已经足够,推己及人更应广施。
这座名楼叫招隐,来这里的人必定会选择放弃世俗。
我恨自己听到这个名字太晚,已经在城北买了地。
湖边的树林幽静,远离市区,车马都能避开。
想象辋川的宽阔,或许能盘坐于深谷之中。
虽然不是千步门,但我愿意换取一品的地位。
春天的桃花香气四溢,秋天的桂花芬芳扑鼻。
此时思念故友,叫车吵醒了我的白昼睡眠。
我们坐在一起,握手相视而笑,毫无他言。
我们彼此相隔东西,橘子与枳子本是同味。
中年各有各的安排,不必太早有所计较。
何必在墙边居住,才能实现我们的愿望?
作者介绍:张镃,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其作品多反映对人生、自然的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张镃隐居的生活中,反映了他对名利的淡泊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寄题庄器之招隐楼》是一首表达隐逸情怀的诗作。诗中,作者通过对时局的观察与自身的思考,传达出对名利与功名的反思与淡泊。开篇即点出“得时则为人”,强调了作为一个男子汉在适当时机应有所作为的责任感。然而,随着诗的深入,作者表达了对当下社会竞争的厌倦,认为“纷纷务勉强,指日敬声利”,这种对名利的追求是辛苦且无意的。
在描绘隐居生活的美好时,作者使用了大量自然意象,如“湖滨林麓幽”、“桃蒸春浪活”等,形象地展现了隐士生活的宁静与恬淡。诗中多次提到的“庄侯海内士”以及“招隐”楼名,暗示出一种理想中的隐者生活,远离尘世纷扰,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清净。
诗的结尾部分则透过对友人的思念,展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寄托,尽管身处不同的地方,却依然心系故友。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内容更加饱满,情感更加真挚。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歌颂,张镃不仅传达了对名利的鄙弃,更彰显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坚持。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拒绝,传达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与对友谊的珍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得时则为人”,指的是什么?
A. 在适当的时机做贡献
B. 追求名利
C. 隐居生活
作者对名利的态度是?
A. 追求
B. 淡泊
C. 忽视
诗中提到的“庄侯”是指什么?
A. 一个隐士
B. 一个官员
C. 一个文学家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